第A04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哈医大一院
实习医生王浩之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哈医大一院
实习医生王浩之死
近千人参加王浩追悼会
卫生部长要求严惩凶手
王浩梦想当个好医生

哈医大一院

实习医生王浩之死

深度调查

“等我当了医生,一定对患者好,绝对不收红包和回扣”

事件刚被报道时,竟有超过4000网友感到高兴

事故频发,医患沟通之路有多难?

当穿着白色医生袍的王浩开始值班时,他并不知道,不远处,17岁的少年李梦南和一把尖刀正在逼近。

王浩只是安静地坐在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里距门口最近的位置,面朝墙壁。然后,甚至连一丝求救的声音都未能喊出,3月23日下午4点半左右,李梦南的水果刀插进了王浩的喉咙,割断了他的大动脉。这位即将毕业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生,倒在了血泊中。

他有这样一个理想

等我当了医生,绝对不收红包和回扣

3月26日,王浩实习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他布置了一间安静的灵堂,人们红着眼圈来此献花、悼念。一个此前与他并不相识的本科生特意从家里赶来,走进灵堂前,这个穿着便服的女孩有些担心:“我来不及穿‘白服’(白大褂),这样会不会不够庄严?”

人们都知道,照片里那个28岁的年轻人再没有机会穿上心爱的“白服”了。而在一些同学看来,“他那么喜欢学医,那么想当医生,本应该是我们中最有前途的一个”。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他就通过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博士生面试。从香港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也许就将在这些天抵达,他会在8月份前往那座城市,并获得每月1.6万港币的奖学金。他未来的导师TM Chan从新闻里得知王浩遇害后发来邮件:“多希望这不是真的。我们一直在等待他到这里读博。”

按照这个年轻人的人生规划,他将在香港读博,未来还想去美国做博士后。朋友们都记得,王浩一直信心满满,“我喜欢风湿科,这里有太多疑难杂症了,我要多做实验,把这些病因都找出来”。

王浩曾经告诉朋友唐莹:“等我当了医生,一定会对患者很好很好,绝对不收红包和回扣。”

可事实上,他并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遇害前,他仅仅在风湿免疫科度过了3年实习时光。

但如今,梦想被永久搁置了。

那天的事,本和他无关

病人希望住院

医生认为身体不适合

据哈医大新闻中心称,经警方初步审理,李梦南出生于1994年5月,父亲是服刑人员,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去年,李梦南就曾因患强直性脊柱炎前来住院治疗。23日上午9点多,他再一次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哈医大一院。

他们并没有去门诊,而是直接走进住院处5号楼的风湿免疫科。在科室副主任赵彦萍看来,这是很多老患者的习惯,他们并不挂号,而总是直接找到住院医生免费就诊。医生们后来告诉媒体,第一次诊断时,李梦南被发现可能患有肺结核。医生建议他先到专门治疗肺结核的哈尔滨胸科医院检查。

可赵彦萍后来听同事们说起,李梦南从胸科医院回到哈医大一院后,却发现自己将一项检查结果遗忘在上家医院,不得不返回领取。当他再次回到医大一院时,医生们认为,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肺结核患者引发感染,甚至有生命危险,属于用药禁忌症。

赵彦萍告诉记者,病人那时希望住院,但她和另外一位医生先后看了片子,认为他此时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

李梦南和爷爷离开了医院。但半个小时后,他却带着水果刀独自回到了这里。

最后的时光

“输进去的血全从刀口里流出来了”

当李梦南举起刀时,他也许并不知道面前的人名叫王浩。他不知道,这个穿着白袍的实习生已经和朋友约好周末去学游泳。他更不知道,王浩平时讲话温柔,但只要谈到医学,就会“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可在3月23日傍晚,他却没能给世界留下一句话。倒在血泊里的王浩并没能令李梦南停手,据一位目击者向媒体回忆,那个未满18岁的少年又袭击了另外三人,他甚至绕着桌子挥刀追砍一个女医生。

仅仅就在两三分钟后,李梦南逃跑。(企图自杀未遂,然后逃到医院急诊室包扎伤口,被民警抓获。)王浩被抬上轮椅,直奔重症监护室。几十个医护人员就守候在监护室外,走廊里一片哭声。

当时也守在那里的同学李宏颖向记者回忆,事后想起,当时按压、抢救了那么长时间,监测仪器上的数字却没有改变,他们完全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可是,抢救仍在继续。

直到最后,监护室里的人绝望地看到,“输进去的血全从刀口里流出来了”。家人后来得知,其实在遇害后的十几分钟,王浩就已经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接近两个小时后,一位护士长从监护室里走了出来,她哭着让“大家冷静一点”,“现在得拔管了”。

这也意味着,抢救结束,宣告死亡。

这就是儿子最后的时光,王浩的父亲一边抽烟一边流泪。

同学的最后一面

他最爱的白大褂上全是血

3月26日中午,当记者走进王浩生前那间斜对着电梯的医生办公室时,一切看起来普通又平静。栗色的木门仍然开成45度角,来往的人们一眼就能看见王浩坐过的位置——一个磨损得厉害的电脑桌。尽管事件只过去了3天,但这个科室的医生、实习生仍然不得不继续留在这个房间里工作。

门外,一个外地女病人用手机打给朋友诉苦。病人们仍旧不需要敲门就可以走进这里,询问病情,领取检查结果。

到了午休时刻,这个房间终于安静下来,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

李宏颖闭上眼睛向记者回忆着自己见王浩的最后一面。

23日下午4点半左右,她刚刚买完饭走回医院大楼,突然看见,医生们推着一个轮椅上的伤者飞快地向前跑,大喊着:“急诊!让让!让让!”

伤者仰着头,血流满面。这使得她没有发现,那人就是与自己一起实习了3年的同学王浩。她也没有看出伤者猩红色的袍子曾是纯白色的,“全是血,他的衣服上全是血”。

相关

近千人参加王浩追悼会

卫生部长要求严惩凶手

前日15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篮球馆为王浩举办追悼会,近千人参加。

3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卫生部办公厅向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并请黑龙江省卫生厅代向被害和受伤医务人员家属表示沉痛哀悼和慰问。27日,卫生部要求对医疗机构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合理调配保安力量,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

延伸

这事刚被报道时

竟有超过4000网友感到高兴

一个冲动的患者,一把疯狂的尖刀,一起1死3伤的恶性医院安全事件。这是对医生的第一次伤害,几个小时之后,对医生的第二次伤害又开始了:当晚人民网刊登了有关这个事件的一则消息,当时情况可能还没查明,在消息里有“疑因医患纠纷”这样的字眼,腾讯网随后转发这则消息并发起一个调查“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您心情如何呢”,当时参与投票网友有6161人,选择“高兴”的居然高达4018人,占了总投票数的65%。

央视《新闻1+1》说,除“高兴”之外,还有网友评论道:“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3万多参与评论的网友仅有一个人这么写,但是顶这个评论的竟有5172人!

医患沟通之路有多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神经外科著名专家凌峰教授说,对这样的投票结果和评论“特别痛心、难过和伤心”,也对此感到怀疑,广大医生对病人的服务都是非常好的,他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得到(网友)如此对待,太不能接受了”。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随后以个人名义道歉,认为媒体自身需要反思,媒体应当就事论事,而不是在报道中“有意识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确立一种仇恨,甚至在鼓励一种仇恨”。

白岩松说,医疗领域的问题,归根结底要用爱和沟通去解决,“我们要扩大善,当真正把善扩大到足够地步的时候,恶不就剩不了多大的空间了吗”?

短评

从理解开始,从医改找路

我们希望患者对医生少一些苛责,多一分理解,有病治病,别乱闹。我们也希望医生对患者少一分冷漠,多一分理解。

当然,单靠理解也解决不了问题。

众所周知,医患交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现在唯有将希望寄托在改革上。尽管步履蹒跚、万般艰难,也有诸多不如意,可医改仍是打开医患死结的钥匙。通过改革,找到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路子,找到医生安全执业、体面生活的办法,从而根除悲剧的土壤;通过改革,找到医患都认同的纠纷调解机制,一旦失和,不致动手动刀;通过改革,找回医患的信任。

当然,改革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可能轻易达成。在那之前,每一个人能否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在发生恶性事件的当口。每一方,医生、患者、媒体,都更加小心翼翼地发言。不煽动,不宣泄,不造谣。克制而富于建设性,努力将恶性案件转变为和解的机会。如此,才是对那些血与生命的尊重。

本版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