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郑州最“烦人”交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他们都是咋说杨华民的
“最初,我是带着质疑去拍杨华民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央视驻豫记者站站长代纪玲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
“他到底有多好?是不是在作秀?”
“最初,我是带着质疑去拍杨华民的”
杨华民把热情“粉丝”赠送的新鲜黄瓜送给流浪汉。这个流浪汉在他的感染下,经常帮忙摆放乱停的自行车。 记者 张翼飞 图

央视驻豫记者站站长代纪玲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

“他到底有多好?是不是在作秀?”

郑州最“烦人”交警

杨华民

□记者 张竞昳

代纪玲说,一年多前,她从花园路农业路口过时,看到杨华民正对一名行人罚款。

“当时我觉得挺纳闷的,真没见过给行人罚款的。”

代纪玲说,后来同事告诉她,杨华民可是郑州的“名人”。

再后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杨华民,于是就产生了做一期专题节目的想法。

“都说他好,到底有多好,是不是在作秀,这都得观察了才知道。说实话,最初是带着质疑去跟拍的。”

采访前先观察他几天

代纪玲说,在正式做节目之前,她对谁也没说,自己先到路口观察了几天,看看杨华民是不是如媒体所说的那样认真敬业,是不是如粉丝所讲的那么善良热情。

她还看杨华民发的微博,看粉丝们的留言,想知道为什么“烦人”交警还经常有人给送水送吃的,为什么粉丝这么拥护他。

代纪玲做足了功课,再加上蹲守的几天,她渐渐发现,这个“烦人”的交警是名副其实的。

正式拍摄时,代纪玲和同事与杨华民约在早上7点,可连续三天,他们都迟到了。

“其实不是我们迟到,而是他去得太早了,7点已经换好警服开始工作了。”

了解杨华民的人都知道,他一般早上7点就到,准备迎接早高峰了。

代纪玲说,她非常不服气。

第4天,他们特意在6点50分到路口,正好看到杨华民缓步走过来,“这回我们总算没迟到”。

引起共鸣的是他最本真的一面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从早到晚,摄制组跟着杨华民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吃饭,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交警形象从陌生到亲切,从模糊到清晰,给摄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过,‘我没有把心形的图案放在这个路口,我是把心放在了这个路口’,所以大家才觉得这个路口和别处不一样。”

代纪玲说,他们一共拍了三四十个小时,700G的内容,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她觉得无论对人还是对工作,杨华民都是一个真心用心的人。

“很多人给我发短信说节目做得好,其实我觉得功劳还是杨警官的。”

代纪玲说,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并不在于拍摄手法,而是从杨华民身上体现出的最本、最真的一面。

“如果能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人与人相互理解,那么这个专题本身的意义也就达到了。”代纪玲说。

市民:40个人中24个认识他

昨天中午1时许,记者随机采访了40位市民,有24位市民都知道杨华民,部分市民看到新闻后,马上就加了杨华民的微博。

“这么认真的民警,太难得了。”在中原路华山路口,正要过马路去万达广场购物的王先生,听说杨华民这个名字,未顾上过绿灯,非要和记者说上两句。

王先生说,凡事只要认真了,一切困难都不算困难,杨华民做到了。

提到杨华民的微博,王先生说太实用了,建议司机朋友们多看看,“只会有好处”。

曾被纠章者:送一幅字表示肯定

于秀荣今年70岁,去年8月份,她和杨华民“认识”了。

那天早上7点多,她骑电动三轮车路过杨华民的岗亭被拦下,说市区不让骑。

“我让他拿规定,他还真去了,说是公安部的规定,硬是将我的车扣到了停车场。”

于秀荣一气之下不走了,杨华民到哪儿她缠到哪儿,跟了三四个小时。

通过三四个小时的观察,她看到杨华民搀扶路过的残疾人、聋哑人过马路,还要叮嘱他们一番,“我放弃了,最后我找他要了警号和联系方式,他也给我说了”。

回家后,她觉得心里很愧疚,托朋友写了幅字送给了杨华民,“敬业乐民”,主要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博友:他成了“城市名片”

今年32岁的乔涛涛是郑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教师,微博名叫“若即若离”。

他说,杨华民已成为郑州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喜欢他,虽然也有很多网友说他是作秀。

“但是,我认为这是好事,主要是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了,平时不会有这么有耐心、恒心、负责的警察,可又是实实在在的身边出现了,也许最初很可能认为他是在作秀,但是,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都3年多了,他作了3年的秀为了什么?很显然,他不是在作秀,他一直把认真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告诉了大家,也想通过这种传播,想让更多人来支持这个路口的畅通。”

乔涛涛说,每次经过杨华民执勤的路口时,总是看到他在不停跑动,“腿、嘴、手,还有他的微博都在与市民互动”,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杨华民现在已是这个路口的灵魂,“有杨华民,这个路口肯定是畅通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