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位河南本土油画家今年连续在三家国家级美术馆举办个展 清华美院副院长、博导、著名策展人杭间说:“于会见的作品折射出人类这一时期改造自然的荒谬性” 明日“大地异相——于会见油画作品展”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 “皮上面是现实,皮下面是历史。现实制造着历史,历史印证着现实。” 今年,于会见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爆发期。一年之内,有三个美术馆为他办画展,而且都是在国家级重要美术馆,分别是何香凝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这在河南本土画家中从未有过,今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人超越。 何香凝美术馆已于2012年2月以“大地如何存在”为主题举行了于会见油画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将于明日以“大地异相”为主题,举办于会见“大地系列”油画作品。画展“大地如何存在”在深圳产生了很大反响,当地媒体纷纷报道了画展的盛况,人们惊讶于中原厚土所带来的文化震撼。 于会见介绍,今年的第三个个展将于9月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作品50多幅,是三个展中作品最多的一次,为最近十年的作品,表现个人创作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个展综合了一个画家的艺术成就,是对其绘画及学术地位的肯定,因而做个展是许多画家一生的梦想。谈起这三次个展,于会见告诉记者:“这三个展的平台都很大,能够在如此高规格的艺术殿堂举行画展真的很幸运。” 于会见感言:一个人要有所坚守,社会还是公平的。 据了解,于会见默默画了十几年的画,秘不示人。在当代艺术的“圈子”里,在一个恨不得人人挖空心思出名的年代,他的生活和创作状态让很多人感到“非常意外”。他多年对于艺术理念的坚守与实践,行事的低调与专注,如今艺术事业的影响与井喷,无疑使他成为现今画坛所瞩目的一个现象。记者 李韬 尚新娇 大地是叙述展开的现场 爬上九楼,穿过长长的仓库间,一股刺鼻的油墨味扑进来,眼前豁然呈现出油画的世界,几十幅画作挂满了足有篮球场那么大的房间,这就是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于会见先生的工作室。 于会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时,师承著名画家张仃、范曾,大学四年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绘画中既有中国文化传统元素,又吸纳了当代艺术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方式。 他笔下的黄土地大多阴晦厚重,在画作《时光述说》中,种着绿色麦苗的田野不见了,挖掘机在黄土上横冲直撞,将土地挖得满目疮痍,湖泊干涸,鸟找不到归巢,茫然的人群不知该走向哪里,孤独的塔在苍凉的大地上显得怪异。这些景象,屡屡出现在他的画笔下,讲述着沉重的历史变迁。 在一些画中,形形色色的现象铺陈在大地上,有原始的耕作,也有架设的高铁,还有“海尔”“TCL”“双汇”等现代化企业出现,大地的丰富性尽显无遗,让人会意,而大地的凌乱与无序又让人难以释怀。 于会见告诉记者,大地就是这样,你无法说它们是好的还是坏的,又不能说不能去发展,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乱象。 大地是一张“皮”。于会见这样解释大地:“皮上面是现实,皮下面是历史。现实制造着历史,历史印证着现实。”于会见的家乡是洛阳偃师,这里有齐田横的墓碑、二里头文化遗址、商代西亳城,还是玄奘故里,抓一把黄土就是几千年的华夏历史,这块土地孕育的子民对历史有着民族自豪感,也有着深沉的理性思考,于会见就是这样一个用画笔省察大地的艺术家。 内心纠结的“乡愁” 于会见对“大地”超现实的揭示,强调了今天对“故乡”成为“异乡”的无奈。“他作品中表现的深深不安,折射了这一时期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荒谬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策展人杭间这样分析,“他的风景画中看似挥洒随意的笔触,以及黄褐色调为主的迷蒙景象的营造,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没有答案的‘乡愁’。” 画作《故土》用三幅油画完成,细致完整地道出画家内心纠结的“乡愁”。第一幅整体看来宁静、祥和、明媚,一只大鸟安详地卧在山崖之上,凝视着对面绝壁上隆起的一座塔。背景画面为湛蓝的天色、纯净的河流。第二幅画开始有了变化,对面的塔不见了,替代他的是向天空排放废气的烟囱,山崖上鸟的表情开始变得惊恐不安,羽毛竖立,青眼冷瞰,天空与河流再无往日的清纯。第三幅则更具寓言意义,烟囱从山上挪到了大地上,大地上的河流污浊不堪。那只鸟早已不复存在,人们正在动用工程车搭建一个高高的台子,上面是关于鸟的一个雕塑,用以纪念缅怀。 大地上的变化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于会见对大地的反思源于对生存的体验。 当问起“大鸟”这个意象时,于会见说:“这只‘于氏鸟’代表了一个符号,它的作用等同于人。”他继而讲:“原始、农耕、工业、信息,在大地上并存,人类正在继续创造着未来不知道的社会。金字塔、斜塔、佛塔、电视塔、移动塔,一个“塔”字有着道不尽的故事和传说。大地之‘皮’已变得满目创伤,人们营碌如蚁,创造物质与精神世界。” 这则画面叙述的故事看似荒诞、离奇,然而却真实地表达了画家对故土丧失、环境恶化的忧虑与恐惧。 艺术是人生的意外 谈起画展的因缘,于会见十分感谢策展人杭间。杭间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多年未见,在一次同学聚会中重逢。杭间对于会见寂然作画、不事宣扬的状态感到异样,便相约来郑州看老同学的画。这次中原之行,杭间发现了老同学绘画中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价值。因而决定为他策展,一个月内便定了这三个展。 杭间对老同学说:“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我都做。”这句话让他十分感动。长期的沉淀终会爆发,被人认识只是早晚的事。 当问起今后绘画的方向时,于会见不假思索地说,还是一如既往地以大地为题材,敏锐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不能学林黛玉关在大观园内,那样会得抑郁症。他说,感觉自己有画不完的题材,因为自己有生活。有些画家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那说明他没生活。 为什么单恋风景或土地题材,没考虑画其他吗?于会见有些动情:“我对土地太熟悉了,小时候经常在田地上奔跑,对土地感觉特别亲,泥土的芳香至今难以忘怀。一到海边就不适应,特别想回到土地的怀抱,感觉土地才是自己的精神领地。”他还说,画土地自由度大,更容易表达思想,一些东西都在大地上,不需要更多,将生活经验转化到画布上就可以了,里面有个人的生存经验,有个人的解读和理解,有这代人的生活过程。绘画是画家真情的流露,画家只需真诚地画就可以了。 谈起艺术风格及表达,他若有所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能淹没珍贵的民族性、地域性,尤其是自己的个性。他强调,艺术是人生的意外。我感觉自己的创作还不够意外,会考虑这方面的大胆尝试。”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