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0版:全城热恋 巨型特刊珍藏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理财元年”唤醒百姓理财意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财元年”唤醒百姓理财意识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财观念深入人心

曾经,百姓有闲钱首选存入银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选择购买国债;2006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劳动创造价值”的传统思维正逐渐改变,百姓的理财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投资理财得以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

从“单一存款”到“全面理财”,伴随股市的走牛、基金市场的崛起,省会郑州居民的理财意识在2006年这个被称为“理财元年”的背景下快速觉醒。至此,全民理财拉开帷幕。记者 倪子

一年光景“赚”了半套房

提起自己的“第一桶金”,张素萍至今都骄傲得很。

2006年,张素萍终于告别曾经奋斗了近30年的三尺讲台,迎来退休生活。作为一名常年坚守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其他事儿她很少关心。

平素忙惯了,突然闲下来,张素萍有点无所事事。一次偶然机会,她和朋友参加了一场由证券公司举办的投资理财报告会。当天,来自证券公司的专业分析师从A股、B股讲到H股,从未接触过资本市场的她,觉得新鲜极了。

既然来了兴趣,张素萍暗下决心:别人都能炒股,为什么我不能?我也要大胆试一把。先是恶补各种证券类知识,随后在证券公司开了户,正式开始了她的“股民生涯”。

毕竟是当老师出身,张素萍比一般人肯钻研。只要有投资理财报告会,她一定早早到现场,认真听讲,做好读书笔记。她曾多次笑言:当不了老师,还能继续当学生。在众多投资题材中,当时,很多证券类专家都比较看重蓝筹股,强调价值投资。于是,张素萍大胆地将全部资金押在了银行股上。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她的宝押对了。“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收益,一年不到的时间竟然让我投入的资金翻了一番多。其中一个银行股,买进时是9元一股,抛出时达到了21元一股。那时候,市场好得不得了。只要选对股票,赚钱很容易。”

2007年2月,张素萍乐呵呵地为即将结婚的儿子在东区买了一套45万元的新房,虽然价格不低,却是一次性付清房款。而在2006年初,她想都没想过能这么短的时间买房,因为家里的存款距离房价还有20多万元。显然,张素萍迅速增长的这部分资金就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从股市赚来的。

A股繁荣引发基金登场

像张素萍这样的例子在股市并不少见。2006年,股指一路狂飙,上证指数全年涨幅达130.43%,沪深300指数涨幅为121.02%。很多股民都尝到了股市的甜头,新老股民纷纷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当时,走进任何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几乎每个交易日都可以看到大厅内人头攒动的情景。

股票市场的繁荣,缔造了基金业的神话。2006年,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6208亿份基金单位,基金资产净值超过8550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2006年,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增长达到110.36%,偏股型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达到82.86%。

与此同时,2006年,新基金发行屡创纪录。2006年4月,广发策略优选184.18亿募集规模已是天量,随后募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两天规模117.91亿份创当时最短募集时间纪录;年内,南方绩优成长两天募集124.77亿;工银瑞信两天募集122亿;到了2006年11月份嘉实策略,一天募集更高达419亿,创造了全球基金史上最高单日募集纪录。统计显示,2006年发行的偏股型基金平均首发规模46.36亿,与2005年相比翻了近5倍。

不难看出,2006年是我国基金发行最为火爆的一年。发行只数和发行规模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据统计,2006年成立90只基金,首募规模合计高达3922.91亿份。不断成立的新基金,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送着巨额资金,成为支持A股市场持续飙升的重要力量。

投资理财过热蕴含风险

投资大鳄罗杰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你必须保持冷静。

盘点2006年的投资市场,的确有很多人还不了解投资就直接“入市”,甚至出现市场越火爆进入的人越多的情况。大幅上涨的背后,暗藏巨大风险。

2006年,市民王先生在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多次“怂恿”后,也将家里的一小部分闲钱买了3万份“易方达策略二号”基金。而到了年底的时候,他却“后悔不已”。因为让他想不到的是,该基金每份净值已涨到了1.5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赎回这笔基金就可以赚到近1.5万元,而同时也意味着家里的大部分闲钱依然只能拿那些“微薄”的存款利息。

2006年,很多人像王先生一样刚刚跨入基民行列,不过一些新基民在一两个月之后看到高额的回报后,立刻就追加资金投资基金。直到现在,不少经历“牛转熊”的老“基民”还在饱受亏损之痛中。

周经理是交通银行某支行的理财经理,回忆起2006年销售基金的场景,她记忆犹新,“年初银行的理财人员还要到处争取客户,年底的时候坐在银行就不断有人上门咨询怎么理财。下半年,一遇到新基金发行,就会有大量的市民排队认购基金,银行不得不增设窗口。”

理财专家表示,理财意识觉醒是好事,但不能“什么火热炒什么”。无论做什么投资,要先加强对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教育。投资理财教育,既包括投资理财的知识教育,更包括风险教育,倡导老百姓合理规避风险,进行“有效理财”。也就是说,老百姓应该明白,投资应当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理财,而不是倾囊而出。

财富

见证嘉宾:

退休教师 张素萍

见证感言:

你会赚钱,但不一定会理财。理财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反映。从最初只愿意存定期,到后来取存款,买股票、买基金、买银行理财产品……在这个由储户向股民、基民的身份转换中,老百姓理财凸显“一窝蜂”现象,财富效应不断夸大,“羊群”效应十分明显。但是,它背后蕴藏的风险也很可怕。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说得没错。但是,理财一定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式,合理配置资产,也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经过市场的洗礼,我觉得,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适当的银行存款仍是投资理财组合中必不可少的配置。毕竟,在我国,银行储蓄存款仍是所有理财方式中最安全、流动性最好的选择。

标志事件:

2006年,新基金发行屡创纪录,成为我国基金发行最为火爆的一年。不断成立的新基金,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送着巨额资金,成为支持A股市场持续飙升的重要力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