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剑锋
凤凰网视频频道 主编
2002~2003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很多生气勃勃的面孔凑到了一起,而我作为一个新人,很快就被启蒙,被激发,开始了在晚报一年多的摸爬滚打。而今,十年过去,变化每时每刻、每月每年都在发生,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唏嘘。感谢《郑州晚报》,感谢所有曾经批评过、叮咛过、帮助过我的师长朋友 |
|
 |
刘新征
新浪微博高级产品运营经理
2002~2003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恭贺《郑州晚报》改版10周年!回头看,10年似昨天,回忆起那些一起奋斗过的人,和一起做过的事,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郎,如今已经成大人样,那些首批参与改版的年轻人,多已为人父母,晚报也渐显成熟大气,影响力与日俱增,祝老同事和他们的宝宝们一起茁壮成长,祝 |
|
 |
黄普磊
《大河报》评论部主任
2002~2004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离开晚报8年了,但仿佛自己还是晚报人。回想当年,和晚报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夜半跟踪垃圾车,嵩山寻找悬棺,宝丰假和尚调查……从热线到深度,从郑州到全国,每一个新闻都仿佛刚刚发生,键盘的敲击声还在耳畔回旋。而今,每次经过晚报大厦时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衷心祝福晚报,那是留着我梦想的 |
|
 |
潘国平
《大河报》记者
2002~2004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十年前的春天,我和一群有新闻追求的青年去了北京,为着共同的理想,聚集了激情和热情。那年的初夏,这群人在郑州,掀起一场平面媒体的革命,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都刻下了两个字:郑晚!十年的记忆不算短,但留给每个人的都很深刻,相信不论将来走向哪里,郑晚都留给我一份深深的感动和回味,那时我还年轻, |
|
 |
银新玉
大河网编辑、记者
2002~2006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一个人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头几年是不是特别重要,到现在我也不确定。但在《郑州晚报》的那几年,在我生命中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人生第一份工作里的纯真、热情、忐忑,还有那不可复制的青春。十年了,参加过北京培训的那批年轻人,和《郑州晚报》一起成长、成熟。祝福我们曾一起追的报纸:永远年轻,在新 |
|
 |
阿乙(艾国柱)
铁葫芦图书公司编辑、青年作家
2002~2003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从21岁开始,我就开始尝试离开县城,多次出门应聘都受制于大专学历,直到26岁才走出去,第一站就是《郑州晚报》。
多谢晚报。
|
|
 |
张林贺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校报主编
2002~2004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文字承载责任与梦想,晚报记录激情燃烧的岁月。
十年前的“倾城之恋”依然珍藏,十年前的兄弟情谊永世难忘,十年来,我们一直不曾远去。
感谢晚报,让我们见证了浮嚣人世中的执着与单纯,让我们从此有了永恒的心灵泊地。
曾经的岁月,我们在这里跟梦想一起成长。未来的日 |
|
 |
胡志辉
中寰创世营销策划机构CEO兼首席策略顾问,融恩资本中国区合伙人、华中区总经理
2002~2004年在《郑州晚报》工作
9年之前我在《郑州晚报》新闻中心任记者,从世界第十八届客属大会到国际武术节、从小红帽发行风暴到视觉郑州、我们一起经历见证。一个小小的策划活动“超级许愿树”让一个从未见过自己亲生父母的18岁农村女孩实现自己的愿望并改变了她的一生,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