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争当“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先行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
新郑:争当“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先行者
双湖大道两侧绿意盎然。
整洁的薛店镇大吴庄中心社区
河南福鑫玻璃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防弹玻璃
高效农业
生态廊道建设迅速推进

核心

提示

新郑市明确发展路径,促进“三化”协调。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新郑围绕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按照“四个合理、四个城市化”的要求,科学制定“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围绕“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情况及示范区建设构想,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中走在前列。记者 王军方 通讯员 李磊 孙丽萍/文 刘栓阳/图

A

规划先行,铺开“三化”宏伟蓝图

5月的黄帝故里新郑,草木葱茏、生机勃发。

踏入新郑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大路,和着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芳容绽放。

在乡村,一排排乡间别墅拔地而起,处处洋溢出现代都市的气息;满眼金黄的麦子迎风而舞,伫立田间的老者笑容恬淡。

在产业集聚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干劲儿十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 ……

一幅幅画面犹如一个个和谐的音符跳跃着,在87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63万故里儿女激情涌动,正谱写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行发展的奋进之歌。

“三化”同行,规划打先锋。新郑市按“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的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三化”协调发展城乡体系规划、新型城镇化试点区空间布局规划、“三化”协调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区分城市与城镇、城镇与农村,以产业基础为依托,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适度集中,构建城市、新市镇、社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新格局。

新郑市在科学规划时有“四本账”:土地增减挂钩账,通过增减挂钩、拆旧建新,腾出建设用地指标向城镇集中,有效缓解项目的用地需求;耕地占补平衡账,在全市规划52个新型社区,按人均75平方米的标准对农村宅基地进行规范,腾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需求,多余指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农民创业园;生态环境账,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落后产能的关停淘汰和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粮食安全账,在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同时,再改造12.6万亩高标准产田,提高耕地亩均产出能力。

铺开“三化”协调发展宏伟蓝图,凝聚科学发展理念,新郑已向新的目标起航。

B

新型城镇化飞速发展助推产业集聚效应

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既能吸引生产要素,又能产生集聚效应,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引擎”,新郑市从六个切入点做美城镇化。

在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上,新郑市明确了“8642、53215”的道路暨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新郑到郑州的快速通道为双向8车道,两侧50米宽的生态廊道;新郑市范围内的省道为双向6车道,两侧30米宽的生态廊道;新郑市区到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道路为双向4车道,两侧20米宽的生态廊道;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到新型社区的道路为双向2车道,两侧10米或5米的生态廊道,加之10多万亩的红枣种植保护区、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湖西部林果业基地。着力构筑城乡一体、绿量充足、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林业生态体系。

201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96%,城市绿地覆盖面积达到866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39.9%,按每年新增2万亩绿化面积计算,2016年可增加二氧化硫排放容量50%以上,环境承载力将不断增强。

在新型社区建设上,按“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安置、统一配套、统一土地整理”的要求,出台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的若干(优惠)政策,全市共规划建设52个新型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新型社区12个,通过新型社区建设全市可节约建设用地近9万亩,为二、三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在组团起步区建设上,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均衡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新郑新城和龙湖宜居教育城建设,加快原南北温州城区域产业升级转移,统筹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在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上,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城市管理,促进城市有序发展。把精品街整治、背街小巷整治和街头绿地、游园、广场、公厕建设等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抓好户外广告匾牌整治、噪声治理、占道经营等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工作,确保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已完成8万平方米精品街整治工作。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提升集聚区承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新港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把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省级生态型、循环型煤炭综合开发区。目前,山东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南数字化太阳能建设项目已累计投资2.5亿元,厂房主体即将完工;福建达利集团郑州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已累计投资4.4亿元,即将投产;中央储备粮新郑直属库大豆油加工项目已累计投资4.7亿元,二期6个万吨油罐已完成80%,三期已经完成招投标。

C

做大产业,新型工业化来支撑

做大产业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必然为加快发展的不二选择。根据郑州市对各县市区工业产业集聚区(园区)工业主导产业的定位,新郑市突出“三主三辅”的产业体系,确定了“33、5、35”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33”是三主三辅:通过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以食品烟草、生物医药、商贸物流为主,以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提升为辅的“三主三辅”产业体系。

“5”是五大重点工程:实施以培育百亿级主导产业群为主的百亿产业工程,以招大商、引龙头项目为主的招大引强工程,以培育超10亿元大企业、重点企业为主的扶优扶强工程,以加快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为主的聚集发展工程,以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自主创新工程。

“35”是实现工业主要产值和指标排名“三年倍增五年超越”的目标,特别是在产业体系上,一方面,壮大三大主导产业: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临郑临空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乡镇小城镇规划,在省道102两侧及以北的孟庄镇、郭店镇、龙湖镇区域规划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园,依托华南城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郑州市专业批发市场外迁,着力打造在中原地区有影响力、有辐射力、有资源整合力的商贸物流业基地。目前,投资300亿元的华南城大型物流园项目已正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食品烟草加工业。发挥新郑红枣农业资源丰富、烟草食品企业众多的优势,以新港产业集聚区北组团为载体,依托中原食品工业园、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中原食品烟草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省级食品加工龙头基地。在做大做强达利、中储粮、好想你、雏鹰农牧、正龙食品等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光明、伊利、康师傅、雪花、麦佳等知名品牌企业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

生物医药化工业。发挥国内最大的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的优势,借鉴常州、本溪、石家庄等地的经验,编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新港产业集聚区南组团,加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生物医药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省级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统筹发展三个辅助产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充分发挥毗邻新郑综合保税区的优势,依托新港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以东、省道323以北,规划50平方公里电子科技产业园,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吸引富士康配套项目或电子科技项目入驻。目前,4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经启动建设,正在与国内知名的电子科技企业进行洽谈对接。

高端制造业。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和高科技项目,提升产业层次。传统制造业提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新郑市的机制瓦、水泥等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提升,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促进新型工业发展,新郑市计划在6月份开展“百名专家故里行”活动,将邀请全国百位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新郑调研座谈,为新郑的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通过3年的努力,使商贸物流业销售收入达1千亿元,烟草食品业销售收入达400亿元,生物医药化工业销售收入达200亿元。3个产业,5年内分别达20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

D

做强农业,新型农业现代化打基础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地做强农业的方针,新型农业现代化必将奏响农业现代化的大地欢歌。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新郑市围绕“四个提升”大做文章。

加大投入,提升农业开发水平。按“不低于土地出让净收益10%、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的原则,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和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全市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5.66亿斤,确保了粮食安全。目前,新郑市已完成综合配套升级改造机井6100眼,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8.07万亩,改造后的中低产田亩均产量提高20%~30%。在井灌区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井通电、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庄美”的景象。

严格标准,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典型示范带动,积极开展万亩蔬菜基地、万亩良种基地等高效农业示范园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今年新发展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各5万亩,新菜田开发项目1万亩,建成蔬菜温室大棚1200座,建设农业生态园5000亩。持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增强正龙、好想你、雏鹰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以上9家、郑州市级以上32家,龙头企业总资产达到160亿元。

强化优势,提升特色品牌效应。在巩固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大枣、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制订出台了鼓励大枣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强与新疆哈密、若羌等地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国家级红枣质量检测中心及红枣基地建设,力争全年新发展红枣种植面积2万亩、红枣品种改良面积5000亩。

科技兴农,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引进与推广新型农机具和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加大对优秀农业协会等组织的奖补力度,促进优质农产品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87家,成员总数达15963户,带动一般农户19930户。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