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航天员 多次飞天将成常态 作为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这一次又出现在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中。对于派他再度飞天的安排,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说,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作出的审慎决定,而航天员未来多次飞行将成为常态。 陈善广说,以老带新对于乘组构成非常重要,能够发挥老航天员的经验,有效保证神舟九号任务的完成。同时,再度飞天也是航天员的职责所在。 中国第一位访问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说,国外同行中飞行七八次的很多,飞三五次也很正常。“航天员是一种职业,工作就是飞行。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项工作会逐步常态化,就像我们每天上班一样。”随着飞行密度的增加,未来航天员面临的就不是能不能飞的问题,而是怎样保持好状态多飞几次的问题了。据新华社电 考验一 首次夏季发射,天公能否作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首次夏季发射,高温和雷电是最大挑战。 崔吉俊介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的升降温设备进行了全新改造,能够使推进剂在发射前降低5摄氏度左右,保证其接近最佳工作状态。 气象资料显示,酒泉卫星发射场地区夏季雷电发生频率约每月2.6次,虽然发生频率不高,但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为此,近30名预报员正在全力以赴对神九发射窗口天气情况进行准确预报。 “如果天公作美,我们对第一个发射窗口实施发射抱有信心。”崔吉俊说。 考验二 首次手动交会对接,能否再创奇迹?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首次交会对接中,仅用了8分钟就完成原定15分钟的任务,而且对接的精度、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等指标大大高于预定目标。这次有航天员参与的手动交会对接能否再创奇迹?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表示,这次手动交会对接过程比较复杂,难度大、风险高,要求航天员必须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协调性以及超强的认知、处置、协同能力。同时,劳动量也大大增加,而且受到航天环境,尤其是光线的制约。 “为了防止突发情况的出现,这次手动交会对接将安排在航天器飞越我国上空的白天时间进行。”钱卫平说。 考验三 首次多人长期驻留,“天宫”是否“宜居”?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做是一室一厅,那天宫一号就是别墅。”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曾形象地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科技委委员杨宏介绍说,天宫一号设计非常人性化,为航天员开辟了两个专用睡眠区,有独立光照可自主调节光线,还配备了双向可视的通信设备,各项操作都有助力把手,以适应微重力环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透露,在航天员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到而细致的人性化安排。以吃为例,“厨房”里储藏了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娱乐方面,航天员不仅可以与亲人、同事视频通话,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并欣赏携带的电影和音乐。 考验四 中继卫星首次正式使用 “天链”能否畅通? 钱卫平认为,“准确进入轨道,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是对这次交会对接全过程的描述,测控系统的作用贯穿始终。 由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加入,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覆盖率由以前的17%提升到70%。 “70%的覆盖率,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重要活动全部安排在这些弧段里完成,大大提高了对航天任务的支持能力。”钱卫平说,“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且可以使人们能够更多了解他们的实时状态。” 考验五 首次“神女下凡”,能否安全着陆? “神女下凡”并不轻松,至少要闯过“烧蚀关”“黑障关”“过载关”和“冲击关”这四道关口,才能安全着陆。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介绍,在整个航天飞行过程中,发射和返回过程对航天员和飞船的考验最大,而返回阶段尤为突出。在飞船再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和大气的高速摩擦将使飞船变成一团火球,表面达到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同时还会出现“黑障”现象,使飞船与地面失去无线电联系。由于急剧减速,航天员还将承受几倍于地球引力的过载。 “这些挑战,正常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在太空中执行了10多天高强度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吴斌说,“所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环节,我们都进行了预想。让航天员平安回家,我们有充足的信心。” 据新华社电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