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石洞沟村明清古居引发“存”“废”之争
0618zsyf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石洞沟村明清古居引发“存”“废”之争
高山镇政府负责人称:没有规划70米道路经过该村
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清末的两层楼房,已经人走楼空,年久失修。
▲古居一角
◀傅氏祠堂及焕文阁坐落在村北。 ▲六百年古槐树,已经列为荥阳市保护古树。

高山镇政府负责人称:没有规划70米道路经过该村

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晚报记者 邓红超 王银廷 文/图

本报讯 这是一群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它们或许见证了某个姓氏某个家族某个村庄某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它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近日,网络上一则关于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明清古居”未来命运的新闻引发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纷争。

存?废?保护?还是……

昨日记者来到了石洞沟村。石洞沟村位于荥阳西26公里,村子三面环山,中为盆地,村民依山傍水群居于盆地中心及周边。村原名“湿蹬沟”,传说“圣母”骑马过河,水湿马蹬而得名。

据《汜水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村庄的先祖就在此垦荒种田,繁衍生息,距今已逾630年。

村中最为特色的是坐落在依山倾斜、起伏向上的缓坡上石头砌裱的明清古民居。

村民讲,以前,村庄房屋窑洞多为河中石头裱砌,如已被拆除的老学校,一米多厚的原石砌墙,冬暖夏凉。改革开放初,翻新旧屋,绝大多数被推倒重建,相对完整成片的仅剩石洞沟南街。

“南街”只是一条200多米长的小巷子,一侧遍布着青石砌成的古宅院,600年历史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恍惚间让我们穿越到诗词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只是老房子大多常年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有些破败,有些房屋甚至已经坍塌。

一村民说,由于房子年代久远,已无法适应居住,房屋的主人大多已移居荥阳、上街等地,村子仅剩几户村民还居住在老房子中。

坊间传言,明清时代留下的石头民居可能面临升级改造的命运,或许不久将被一条70米宽的道路碾平。

这样的说法,高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曾有说法一省道将会途经于此,但具体规划并没有出台。他认为,即便修路也只是在原有道路上的扩建,并不会冲毁明清时代留下的石头房子。

石洞沟明清古居即将被碾平的传言也引发了关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纷争。

一种观点认为“希望历史符号被好好保存,有效开发,粗暴的毁灭,带来的可能只是伪发展”。

而第二种声音认为,这样破败的古建筑并未具备代表性,很多村庄都会有类似的古建筑,并不具有保护的价值,如果每个类似的建筑都保护,那么社会就不需要发展,“停滞不前就是最大的发展。”

第三种不同的声音则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保留那些彰显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民间文化遗产即可……

据了解,荥阳已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定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特色村,家庙、祠堂等乡土建筑,古建筑构件,风景名胜、古遗址、古树名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