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熟悉她的人有句口头禅“有困难找李培珍” 她自己说“我只是一名编外爱心志愿者” 48岁的她只有66斤 小小的她心中装着大大的爱 昨天上午,李培珍又称了一次体重:66斤! “又瘦了,胃癌晚期就是这样,什么都吃不下……”省肿瘤医院一间病房里的病床边,77岁的父亲李俊太心疼地盯着女儿李培珍,低声嘟囔着:“上一次称体重还72斤呢,没几天就瘦了6斤……” 光线透过窗户照在病床上,李培珍缓缓伸了伸几近皮包骨头的双腿,这个极度瘦小的身形看着让人心惊。记者 常亮 文/图 A 她的小店就是义务补习班 李培珍今年48岁,2000年与丈夫离婚后,一直单身,没有儿女。 “妈妈76岁了,高血压、心脏病……浑身是病,是爸爸一直守在我身边。”李培珍的脸色很差,说话声音微弱。但,每次看向父亲时,眼睛都特别有神。 患病前,李培珍曾在俭学街开了一家摄影店,这里也成了3个外地女孩的课外“补习班”。 “茜茜、文杰、盼盼,她们3个都在文化路一小上学。”3个女孩都来自农村,父母平时忙生意,很少关注她们的课外学习,2004年李培珍摄影店开张不久,就把店旁边这3个帮父母看摊儿的女孩邀请到店里,为她们补习文化课。 直到2007年摄影店关门,李培珍免费给孩子们当了3年的老师。 “有时候躺在床上想念她们的时候,就看看手机上存的照片。”李培珍微微一笑,伸手从床头拿起手机,打开了文件夹。 “看,这是以前辅导她们时拍的照片。”一只手颤抖着举起手机,李培珍似乎一下子忘记了病痛,脸上写满幸福。 前段时间,得知李培珍患病的消息后,3个孩子专程带着家长来医院看望她,还经常打电话关心她的病情。 李培珍说,每次想起这些事,自己都会开心很久。 B 每次她都会为福利院的孩子织50顶帽子 李培珍的手很巧。在得知自己患病前,她每年都会买来很多毛线,花费大量时间为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织帽子。 “每次织够50顶,就送去。”渐渐地,李培珍成了福利院的熟人,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也成了她心里最大的牵挂。 然而,2011年3月5日,正当李培珍又一批帽子即将织完时,一张来自医院的体检报告单,阻挡了她的爱心脚步。 “胃癌。”看到这个字眼,李培珍和父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还差几个就完成了,现在家里还有40多顶帽子没送成。”住进医院后,这件事成为李培珍心里的一丝遗憾。 “如果哪天病好了,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帽子给孩子们送去……”李培珍微微抬头呆呆地看着房顶,一脸苦笑地喃喃自语:“也不知道这一天,啥时候能来到?” C 一张早早签名的“角膜捐献志愿书” 2012年元旦那天,根据病情需要,李培珍从省肿瘤医院转到了省人民医院。 她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在转回肿瘤医院前,她一直在打听着一件事。 “她找护士长咨询角膜捐献的事儿,还专门从网上下载了一张‘捐献申请表’。” 李俊太很了解女儿的性格,但心里仍不是滋味。为了宽女儿的心,他每次都微笑着点头,从不发表意见。 其实,李俊太并不知道,李培珍最早打听的都是“遗体捐献”的事儿。 “我曾用开玩笑的态度与家人尝试着沟通过一次,但大家不同意。”为避免父母伤心难过,李培珍最终决定,和他们商量“角膜捐献”的想法。 “爸爸、妈妈和弟弟最后都同意了,这也是我最开心的一件事。”得到家人的支持,李培珍赶紧在“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名。 这张已经签过名的“角膜捐献志愿书”一直放在李培珍的包里。 D “我只是一名‘编外’志愿者” “除了身体消瘦外,她最近治疗的效果还不错。”说起李培珍捐献角膜的事儿,李俊太满脸自信地看着李培珍,“有我照顾她呢,她的病情一定会好转起来。她现在考虑这件事,太早,太早了。” 说起女儿,李俊太又讲了她小时候的一个细节:“那时候我们家在吉林,她上初一的时候,家里条件相对比较好,她经常把家里的白面馒头带到学校,和其他的同学交换粗粮吃……” 李俊太说,很多经常接触女儿的朋友一直都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她:“有困难就找李培珍。” “看来你从小就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李俊太的话音刚落,旁边一位专程来看望李培珍的志愿者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李培珍有些羞涩地笑了:“我也没做什么,我,我只是一名‘编外’爱心志愿者……” 记者手记 李培珍住院后,已经花掉家里所有积蓄,并欠下了很多外债。 她不愿谈起治疗费用的话题,但我从她父亲李俊太口中了解到,李俊太夫妻俩每月共有4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其中要拿出600多元给李俊太106岁的母亲当生活费,剩余的用来支付全家人的医疗费、生活费等开销。 我从心底里希望,能够帮这样一个有爱心的人渡过这次难关。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