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荣耀之领航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甘宇祥:我喜欢“老师”这个称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甘宇祥:我喜欢“老师”这个称谓
2009年9月3日~5日,为商城山村小学的孩子们送上喜爱的学习用品
种下希望
人生如茶

“做教育,当遵北宋大儒张载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甘宇祥认为这四句话显示了儒者的襟怀、见识与宏愿,可说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向往。他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给员工也给联大制定了一个任何时候都能立得起的教育箴言。

在联大网页中,“联大精神”一栏里写着“敬业、责任、忠诚、进取、合作、高效、创新”。甘宇祥解释,追求这样一种信念和精神,是希望老师能专注于教育事业。记者 唐善普

喊我“老师”

让我有种崇高感

甘宇祥曾在中考、高考两次考试中被英语“绊倒”,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受乡村条件的限制,英语一直是他的“短板”。中考英语满分50分,他考了6分。高考也只考了62分,让他与理想的大学无缘。

没享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甘宇祥,想让所有的寒门子弟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吃了英语亏的他,更是下狠心要让英语不再成为学生考学的难题。

2000年他开了个法语培训班。虽然只是培训班,但外语带给甘宇祥的伤害是难忘的,他深知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起步阶段就定了个规矩:把最好的老师介绍给学生,不再让自己的遗憾重演。

由最初的从上海、北京等地请来名师,到现在法、德、韩、日、俄、西班牙语培训的相继展开,中外名师云集联大。“甘老师的班里老师牛!”赞誉在坊间口口相传时,事业也开始起色。

联大教育集团成立后,有人从微博发来祝贺:向甘董事长祝贺。由校长变成董事长,甘宇祥说很不适应。他说他还是希望别人叫他“甘老师”。

“我喜欢老师这个称谓。当学生喊我甘老师时,我就有一种崇高感。”甘宇祥连续重复了两遍这句话,你没理由不相信这份真诚的“老师情结”。

做教育心里很踏实

曾两度被英语“绊倒”的人,却扶起了更多孩子,让他们走得更远;曾因没有好老师而操着一口“方言英语”的他,始终把投身教育当做是自己毕生的责任。

浏览联大网页,在“联大精神”一栏里,赫然写着“敬业、责任、忠诚、进取、合作、高效、创新”。甘宇祥解释,追求这样一种信念和精神,是希望老师们能专注于教育事业。

“做教育心里很踏实。”所以,在联大教育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头衔外,他又多了一个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的职务。

“与教育人打交道,感觉很真实,很亲切。”甘宇祥说,他的人生理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使他实现不了,千千万万个学生也一定会做得到的。

性情·甘宇祥

行孝真男儿

“我们这一代从穷山村考大学进城的‘凤凰男’几乎都有胃病。中学住校每周回家一趟,老母亲水煮黄豆,多放些盐,用罐头瓶装够一周吃的,算是菜,常年吃凉菜,胃就落下毛病。买学校的菜,五分钱的豆腐汤,一角五分钱一份肉丝汤,对我们来说太奢侈,吃不起。”甘宇祥说,自己上学的“苦”,现在的孩子没法想象。

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上学条件的“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泥巴桌、家里带凳子、泥巴墙上掏个洞就是窗户。教室塌了,学校解散,翻山越岭去外乡上学。每天早上去、中午回,吃完午饭赶快去学校,一天两个来回。

三年前的国庆节,回到信阳老家的甘宇祥想到学校看望老师,他特地带上儿子,从老家走到学校整整用了两个小时!

百行孝为先。甘宇祥不但自己孝心满怀,而且向社会倡行孝道,感染着很多人。

一件事让甘宇祥至今提起来就语音哽咽:有一年腊月,为了过个好年,父亲挑一担生姜去集市卖,凌晨3点赶路,翻越九架山,徒步3小时。做伴陪父亲摸黑走路,6岁的甘宇祥对这件事印象极深。

“父母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子女理当孝顺。”甘宇祥大学毕业后,每月就1000元工资,租房住,勒紧腰带过日子,仍把父母接到郑州。

父母太苦太累了,老了还在做农活,有机会就得早尽孝心。这是他最朴实的想法。“父母把我们养活到20多岁,我们能有20多年的时间孝顺父母吗?”

如今79岁高龄的父亲,在过去十几年间,因脑血管疾病三次倒下,三次通过及时医治都奇迹般站了起来。他坦言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动力就来源于“孝”。“想让父母晚年幸福,姊妹兄弟一定要相互帮助,和和睦睦。”

校长以身作则,在员工中提倡儒家的孝道,爱父母、兄长,由血缘的爱再上升到对学生、社会、国家的爱。甘宇祥说,赡养父母、帮助亲朋、厚爱员工、回报家乡,就是你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印象·甘宇祥

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采访甘宇祥,是在经三路联大VIP学习中心的茶室。我们边品功夫茶,边看似随意地聊着。缕缕茶香升起,淡而清雅,犹如这兼中西文化底蕴的茶室,雅俗共赏。

儒雅、稳健、谦逊、不事张扬。但时不时会吐出几句至理名言。

他说:哲学为我确立了人生的坐标,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国学)博大精深,帮人们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激励我团结、带领员工向更高目标迈进,实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古训。

谁能想到,这位谈吐颇具哲理的校长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苦孩子。

而他的名字,也是在初三时自己改的。“大启而宇,长发其祥”典出《诗经·大雅》。以此自励天生我才必有用、建功立业报家国。

投身于教育,奉献于民众。这是他从大别山贫困的小山村几十年艰难岁月一路走来的梦想;是他在未名湖畔漫步而顿悟的人生境界。

对话·甘宇祥

做个永远的行走者

记者:现在很多成功人士都在“学无止境”。

甘宇祥:学习是为了进步,不是要拿到文凭给别人看的。很少有人知道,我早在2001年就到北京大学学习EMBA课程,还在北大读了三年的国学课程。读EMBA时,连续23个周末坐火车往返于北大与郑州,行李箱的拉杆都曾拉断。去年又报了清华的“创新管理总裁班”,还计划选修一些提高修养的课程。

学习型的领导才能成就学习型的集体,学习型的集体才能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要做一个永远的行走者。这样你才能在行走中不断看到、接受到新的东西。去年我让联大老师全部开了微博,我已发了6000多条,每年还拿出50000元评选奖励粉丝多、有影响力的员工。

记者:每年你总有新的理念或项目新模式推出,让同行惊叹并刻意模仿。

甘宇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教书育人,都要创新,只有创新,课教的与众不同,“育”的人才会“略胜一筹”。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发展壮大。

我们那时学的多是“哑巴”英语,我不愿看到也不会让联大学生学的还是应试型的“哑巴”英语。联大“呐喊”英语夏令营,8天高强度集训,学员能迅速提升口语,喜欢上英语。

记者:联大几乎以一年一校在扩张,这个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机构。

甘宇祥:教育在于能不能达到“教之以事而喻之以德”的目的。辅导机构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专职师资才是第一要务。我们有在联大成立时加盟至今仍在联大的老师,12年坚守,这份忠诚实属不易。去年获得公安部颁发的中国“绿卡”、也是目前郑州唯一一位在民办教育机构获得中国“绿卡”的外教Arthur,已在联大任教6年多了。

记者:听说您有“一双拖鞋踏遍半个中国,一条毛巾被席卷半个天下”的经历。

甘宇祥:那是笑谈,但确有其事。

1989年暑假,我只身一人逃火车票一路南下。夜里坐火车白天见站就下,领略风光。一个军用壶在车站接自来水解渴,啃方便面充饥。游玩岳阳楼后沿着洞庭湖畔铁路走,烈日当头,向农民讨饭吃却遭拒绝。我游览桂林山水,坐在象鼻山上吹笛子……出门带25元,十天后回家还剩5元。“一双拖鞋踏遍半个中国,一条毛巾被席卷半个天下”是同学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下的感言。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