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细微的变化,在业界有着惊人的“共识”,他们将责任推脱给“刚需”,仿佛这种需求成了5月以来楼市回暖和助推房价上涨的挡箭牌。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70个城市房价数据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1个,持平的城市有24个,而环比上涨的城市较上月的6个急剧攀升至25个,超过前五个月房价上涨城市数之和。
虽然房价上涨幅度并不大,但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波动还是让人惊讶。数据显示,6月份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6%,同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1.2%,但是,楼价上涨城市数量首次超过下降城市,并且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在一个月之内急速上升。
楼市细微的变化,在业界有着惊人的“共识”,他们将责任推脱给“刚需”,仿佛这种需求成了5月以来楼市回暖和助推房价上涨的挡箭牌。但从一个侧面,不难发现,无论市场好与坏,都不乏一些开发商与“砖家们”在摇旗呐喊,老是拿“刚需”说事儿,房价上涨、供销两旺时说“刚需”释放所致,市场低迷、销售滞涨时说刚需被抑制,压抑的需求迟早会“报复性反弹”,如今入市正当时。
但是,上述开发商、“砖家”眼中的“刚需”到底有多少含钢量呢?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之下,谁来界定“刚需”的标准,人均住房面积多大才算“刚需”?如今,生育高峰已经过去,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时代,未来“刚需”还有多少空间?
百度一下,“刚需”是这么解释的,“刚需”即刚性需求,相对于弹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主要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住房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重要的刚需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目前的中国住房市场而言,刚需是有条件的,包括房价预期认识的变化,住房价格的变化,住房税费负担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和改变“刚需”。
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的是符合国情的“刚需”,正如国家正在制定完善涵盖廉租房、公租房等在内的保障性住房,这才会真正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所以说,正常的“刚需”并不会助推房价,也不应该成为楼市回暖和房价上涨的挡箭牌,更不要成为地方政府放松调控的遮羞布。
假痴不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