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繁简”益彰 咏怀观道
0727ydbm9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享有“大红袍”美誉
迄今只有黄宾虹、吴冠中、张大千、齐白石、范曾等五十余位画家享此殊荣
而王学俊则是我省入选“大红袍”的第一人
“繁简”益彰 咏怀观道
游云含雨雁栖息 68×136cm
笔墨浑然性纵狂 136×68cm
枯木逢春待露寒 180×97cm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享有“大红袍”美誉

迄今只有黄宾虹、吴冠中、张大千、齐白石、范曾等五十余位画家享此殊荣

而王学俊则是我省入选“大红袍”的第一人

王学俊是一位从西北走出来的画家,他以独特的花鸟、山水形象,激发起人们新颖的审美情感,让我们感觉到西北苍莽原野上自然生命的跃动,在贫瘠的土地上,草木野卉依然绽放着色彩鲜丽的花朵,禽鸟鱼蝶在自由地游弋飞翔,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活泼的生机,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

在美术界,提起“大红袍”系列画集,听者无不赞叹钦佩。这套大型系列画册自1994年开始编纂出版,收入的是黄宾虹、朱屺瞻、潘天寿、李苦禅、吴作人、梁数年、关山月、黄秋园、白雪石、吴冠中、张大千、齐白石、赖少奇、范曾、石虎、徐希、张广、宋雨桂等世界公认的美术大师,迄今只有五十余位中国画家享此殊荣!

作为河南省国画界入选“大红袍”第一人,王学俊去年并没有借势策划举办展览,依然默默躬身于德道堂内潜心学问。日前,其《咏怀观道——墨客子诗集》即将付梓出版,诗集精选了他自1995年以来创作的七言绝句150余首。          记者 苏瑜

急流勇退 从黄宾虹转向“八大”

王学俊从自学《芥子园画谱》入门,后进入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造,又周转多个学院学习,接受并系统研究了中国画传统技法,从他的作品中即可体察到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在对传统的选择中,出于自身的秉性、气质、生活感受和审美理念,王学俊对黄宾虹和八大山人特别倾心,同时兼取徐文长、石涛、郑燮、吴昌硕等前贤。

2005年以前,王学俊像大多数画家一样,沉浸在黄宾虹的世界中,深为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痴迷。“一个画家如果只是重复前人的风格样式,或者虽能综合各家技法,但依然盘桓在前人的意境、情趣里,那么终不过是一个会画画的行家,不能成为有独创性的个性画家。”某日,长期研究艺术理论的他突然醒悟:全天下的中国画画家人人都在画“黄画”(指黄宾虹的绘画),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千人一面的艺术会泛滥成灾,早晚有一天会消散。

黄宾虹在其绘画上创造的艺术巅峰后人难以企及,不论是经史、学养、书法、笔墨均可谓500年来第一人,从师并出类拔萃者李可染、张仃二人,前者积墨,后者焦墨,其成为当代山水画大师,他们是智者,明白“似吾者死,学吾者生”之理。

“一个艺术家,一生从事艺术创作,但却没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于是,王学俊的花鸟画风从学习黄宾虹转向宋、元、明、清传统,重新审视花鸟画传统在当下的意义,其将时下流行花鸟画画法转向孤寂、冷逸、空灵的传统水墨画法。

从“黄画”的“繁”到“八大”的“简”,从对笔法墨法的追求,到对生活的艺术审美的提炼,王学俊急流勇退,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中国画新的表达方式——繁简益彰,简而不空。在诗情画意之中渗透佛理禅机,挥毫泼墨间道法自然,用大象无形之胸怀为自然立像,终而笔端风起。

变革创新 用情感激活“笔墨”生命

王学俊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认识到艺术创作表现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性,认识到艺术语言(笔墨)当根据揭示主题和情感表现的需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必然性。

“‘笔墨’本身没有生命,当它成为艺术语言承载了艺术家注入的人生情感与生活体验时,‘笔墨’就获得了新生,它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而‘笔耕墨痕’,紧跟时代。”这是画家长期创作过程中苦心探索的切身体悟。

艺术的情感是绘画形象的“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孔雀形象为例,王学俊在西双版纳经常见到孔雀,并了解到在傣族心目中,孔雀是神鸟,是美的化身,他也深有同感,故他笔下的孔雀,夸张之手法虽源自“八大”,但情态与“八大”迥然不同。画面两只孔雀依傍在蕉叶、香蕉旁,一前视一回首,体态虽学“八大”夸张手法,但突出的是轻盈、优美,露白的眼睛也平视而显温和,与“八大”孤傲不驯、白眼向天的神情截然不同,这显然是王学俊心目中与傣族感受一致的孔雀形象。

王学俊很多禽鸟的艺术形象渊源于“八大”,在较早时期的作品中,还保留较多“八大”遗意,或白眼向天,或缩颈,或拱背,然在2010年西双版纳的写生禽鸟中,眼光都变为平视,拱背姿态消退,颈脖也逐渐伸展,形象显得神气、自在、悠然甚至欢悦。应该说,这是王学俊继承“八大”传统又加以变革的表现,赋予形象新的时代内涵,这无疑是他对传统的发展。

以文养画 绘画艺术要讲“格调”

王学俊花鸟画的深邃意境,还得益于他的文学修养。他深研古典诗词,以诗词的养分来开拓绘画意境,他作品中的很多题画诗,就是画意的很好注解。如《四世同堂——春·夏·秋·冬》系列,“题夏诗”曰“碧水涟涟叶圆圆,荷香冉冉花尖尖;自古画荷谁高手,明朝雪个是传人。”一语道出他画荷是渊源于明末八大山人,属于画理类阐述;“题秋诗”曰“春风易逝又临秋,细雨缠绵往事稠;此夜无眠怀旧梦,红楼有意醉石榴”,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执著态度和对大自然真挚的感情,甚富人生哲理。

作为高等院校艺术系主任,王学俊在进行艺术理论研究之余,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有的画家画了几十年,作品既没有风格、又没别具特色的面貌呢?是“做人没有修炼到有格调、有境界、有思想、有学养的高度和层面。”王学俊说,画家画画,要明白“养画”的道理。因为画好画不是光靠练笔墨、练造型就能达到,而是用丰厚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人格品质补养自己的绘画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独特的风格又是画家具备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形成的,否则绘画风格从何谈起?作为文人、画家,读书可以明理,读好书可以使人生思想增加智慧,不断修养自己在文化上的缺失与不足,完善自己的行为,让德行变得端庄大方,让气质变得清高儒雅、让思想变得潇洒超脱、让境界变得朴素高尚、让智慧变得灵动敏锐、让心胸变得自信旷达,让友情变得真挚纯洁,让生活变得自然清谈……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否则,创新何从谈起。

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如果天天练笔墨、日日在画画,画了十年、二十年技法一成不变,这不是一个成熟画家所为,仅仅是画匠而已。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古人讲:天下之大事,莫过于文化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它既可以悦己,又可以悦人,终而传世。王学俊说,既然选择了绘画艺术,就不能让平庸、低俗之作流传。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