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4条道路工程公示
赣南“三送”民情采风
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我省5年投入援疆资金17亿元
我市社区主任薪酬将为郑州最低工资标准的220%
今年秋季开学
教辅材料有望降价
省军区预备役师第一政委授衔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知名晚报都市报“走转改”赣南苏区行
赣南“三送”民情采风
提起当地的“三送”工作,赣南老乡笑逐颜开。

近日,本报记者参加了全国知名晚报都市报“走转改”赣南苏区行大型民情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知名晚报都市报的记者编辑会聚革命老区——江西赣州,深入赣州、兴国、上犹、瑞金、龙南、安远、寻乌等一些老区县市,分成多个小分队,走访乡镇、村寨,对农户民情进行体察和了解,所到之处,深切感受老区人民的感激与期盼。记者 李克俭

垓上村的“三送”宣传栏

骄阳下,热气腾腾, 采风团记者们一下车,就被热情好客的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村民围了起来,男女老少敲着小铜锣、唱着当地的民歌、摆着客家的“雷茶”、花生、西瓜等,迎接远到而来的客人。记者在现场看到,村里到处都是规范而醒目的“三送”内容信息公告宣传栏以及各项配套服务机构和规范条文。

一位钟姓村民告诉记者说:“从2010年年底开始,驻村干部包村包户,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帮扶措施送来了,给我们村民送来了温暖,送来了服务,我们村民生活困难了,跟‘三送’干部说一声,他们很快就会想办法帮解决困难,他们真的和村民心贴心了。”

一位姓陶的村民拉着记者的手:“你看那一片塑料大棚,就是我们村实行土地流转后放开经营的菜地。还有我们这里的脐橙、板栗、翠赣梨、杨梅等果木林都成了特色产业啦!多亏了上级派下来驻村的‘三送’干部帮助,老区村民才有盼头。”

“水上漂”农户的心声

黄义通是上犹县水岩乡水库区“水上漂”一家农户,两间木屋在水面上摇摇晃晃。他们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岸上读书,大的男孩13岁,读寄宿学校,小的女孩8岁,在岸上学校走读,老黄每天要耗费1个小时接送。靠捕鱼为生的黄义通,一年到头的收入只够修理水上木屋的柱子等家庭开支。有病没钱看,只能在岸上买点药放在家里备用,记者问黄义通“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憨憨地笑着说:“最大的心愿是想搬迁到岸上住,有个能养家糊口的事做,家里日子好过点。”

黄家的木屋门口钉了个牌子,上写石岩乡副乡长罗开林为“三送”驻户责任人。罗开林告诉记者,水岩乡的“水上漂”农户有118家,在这个陡水水库水上居住已经一二十年了,有的农户比黄义通还贫困。基层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在赣南大地全面铺开干部“三送”、转变作风的战略措施,真正为老区人民谋福祉、解民忧。目前,驻村干部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水上漂”农户搬迁上岸,住上政府的廉租房、保障房,再制定脱贫致富的产业规划,培训农民学一两门手艺,改善生活现状。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到移民新村了。

烈属的感叹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是赣南有名的“烈属村”,全村119户人家,有42户是烈属,103户居住土坯房。这些土坯房一家连着一家,墙体开裂,四面透风漏雨。

让村民们看到希望的是,农户墙上有一个个“三送”干部责任公示牌。一位姓华的老人说:“就是我们这么偏僻的小村,‘三送’干部也没有把我们忘记,帮我们村民解决很多生活困难,老百姓就是喜欢这样的‘三送’干部来村,就像当年红军又回来了……”

一位驻村干部告诉记者:地方政府正以“三送”为抓手,积极帮助华屋村民脱贫致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增强农民的致富技能;引导农户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和创税农业,通过山上种油茶、毛竹,田间种烟叶、房前屋后养土鸡等来增收,尤其是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

龙南“三送”出新招

近日,在龙南县渡江镇新埠村,家中无子、体弱多病的村民肖井石,在“三送”救助服务队的帮助下,拿到了低保。这个70多岁的老人感激得热泪盈眶,他说:“我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真为今后的日子发愁。多亏了‘三送’干部帮我解决了生活困难,拿到低保,我做梦都没想到……”

龙南是赣南比较偏远的一个“客家县”,在广泛开展“三送”活动中,他们探索出“分类组团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服务,点对点,面对面,按照群众分类、干部分组、服务分层的办法,把群众分为就业创业、种植养殖、文体活动、公益事业建设、扶困救助、纠纷调处等六大类别,分别由县有关部门牵头组建六大服务团,对口帮扶指导各村相应工作队,为群众提供分类服务。不同类型的群众需求也不同,不同的需求对应不同的服务内容,深度服务,效果俱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