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四世同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一样的年代,同样的“四世同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报邀请部分四世同堂家庭观看话剧
不一样的年代,同样的“四世同堂”
青春版《四世同堂》演职人员
本报征集的四世同堂家庭之一
本报征集的四世同堂家庭之二
本报征集的四世同堂家庭之三
本报征集的四世同堂家庭之四
本报征集的四世同堂家庭之五

“四世同堂”,听到这样的字眼总能让人想起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画面。看到四世同堂、共享天伦的画面,总能让人感到幸福满溢。“四世同堂”永远是幸福的象征,温暖和谐的代名词。在每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必然藏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和”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四世同堂”更是每个传统家庭积极追求的生活方式。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种存在,更是和谐与幸福的完美统一。

在话剧《四世同堂》里,“家”在特殊的年代里,呈现出了别样的意味。北平阡陌纵横的胡同变成了人世的经络。“小家”、“大家”的关联与冲突考验着每一个人。钱家儿子死、钱太太死,胡同里的人震怒,但这是一家子的事,胡同的筋骨还在。然后到了冠家,大赤包被抓走,招弟当特务,宅子被封,人们惶恐但又觉得是恶人有恶报。最后到了祁家,天佑死、瑞丰死,到小妞子死的时候,胡同原本的自然格局被彻底打破了。祁老爷子八十大寿那天,终于抱着饿死的曾孙女说国亡了。当每个人意识到自家真出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国家出问题了。“国破家亡”这个“俗理儿”就是这么讲述出来的。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上演的“四世同堂”没有过多其乐融融的场面,但在那硝烟漫天的情境下,“家”依然是人们留守的港湾。在为一家家命运唏嘘的同时,悲情中折射出微弱的光:“家”的精神家园终究会在烈火中重生!从而给人希望与光明。

和平年代的今天,“四世同堂”总能让人想起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画面,被当做家庭幸福的象征。或许你不能经常回家乡与老人团聚,但那一张张“家”的影像就是我们思念的寄托。为庆祝本报“创刊63周年、改版10周年”,除了特别邀请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优秀班底重现演绎的老舍经典巨著《四世同堂》来郑演出,本报还在河南省范围内征集“四世同堂”家庭,活动发起后,读者反应热烈,纷纷在指定网站上传自己的全家福照片。

“四世同堂”难能可贵,不仅是一种年龄与血缘的层级表现,更是和谐与完美的最佳诠释,因为那里面必定包含了祖辈德行,儿孙孝顺,夫妻和睦,婆媳相融。在50组幸运家庭中,活动组委会挑选出10组有特殊故事背景的家庭进行照片及视频拍摄,把他们家庭的幸福全方位记录,留作永久的纪念。

在话剧《四世同堂》即将上演的今天,我们把这10组家庭的全家福拿出来晒晒,感受他们的幸福。

记者 苏瑜

温馨提醒

话剧《四世同堂》演出现场的《郑州晚报》打印有编号,请观众将报纸带回家,下周我们将抽出100份价值千元的神秘大奖,请中奖者凭现场报纸领奖。抽奖结果下周公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