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铁杆粉丝赶场 重温平民史诗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雨挡不住观众热捧《四世同堂》 84岁老太拔掉针头追“老舍”
铁杆粉丝赶场 重温平民史诗
主演给晚报及读者留下祝福 读者盼更多的优秀话剧引进郑州
《四世同堂》演出剧照
观众观看本报征集的四世同堂家庭合照墙
演出前,先到场的观众认真阅读晚报和剧情介绍。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8月4日晚7时30分,由郑州晚报主办,河南和谐置业有限公司——金沙湖高尔夫观邸冠名,中国移动郑州分公司特别协办的青春版话剧《四世同堂》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上演。虽然当天下起来大雨,热情的观众还是如约而至,场内爆满。当天,几位主演还给郑州晚报的广大读者留下了自己的祝福语。

记者 尚新娇 苏瑜/文 张翼飞/图

千元购票看《四世同堂》值

阴雨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经典的向往。记者看到,观众中各个年龄层次都有,有夫妇带着小孩子来的,有子女陪着七八十岁的老人来的,也有青年学生和公司职员。“这是第一次来看话剧,并且我很喜欢老舍的作品,好期待啊!”开演前,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在检票亭外看剧照的市民如是说。

离演出开始还有40分钟,14岁的赵子欣和妈妈就已经进场了,并且坐到了比较靠前的中间位置上,赵子欣很安静地翻看座位上提前摆放好的《郑州晚报》。赵子欣的妈妈告诉记者,赵子欣在北京就读初中,暑假放假,她们坐飞机回郑州,在航班上恰巧看到了《郑州晚报》报道话剧《四世同堂》即将来郑演出的消息。赵子欣和妈妈当时就决定到时一定要去观看。原来,赵子欣的父母当年曾是文学爱好者,家里藏书不少,赵子欣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2010年,小学毕业的赵子欣,饶有兴致地阅读了老舍先生80多万字的大部头小说《四世同堂》。“还不只看过一遍呢。”赵子欣的妈妈很自豪地说。

赵子欣的妈妈说,为了达到最好的欣赏效果,她特意选择了靠前些的位置,虽然一张票500多元,但只要女儿能够受到艺术感染,还是觉得物超所值的。

怀旧老粉丝重温经典名著

记者在剧场内遇到一位名叫张善方的古稀老人,他说,几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读过老舍的原著,这次来欣赏话剧算是重温经典。《四世同堂》仍有生生不息的影响和活力,年轻一代应该了解过去的往事,了解那段大变革时期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以及老百姓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精神。

记者在观众席采访到一位84岁的老太太,陪同老人的女儿告诉我,母亲心脏不好,但很有娱乐精神。下午本来在开封一家医院输液,一听说女儿有《四世同堂》的演出票,非让护士提前一个小时拔掉针头不可,随女儿赶到郑州看演出。老人的女儿说,老母亲喜欢戏曲和文艺,尤其喜欢老舍先生的小说,是老舍的粉丝。

“这部话剧运用的手法十分新颖。”原郑州市话剧团陈鸣九先生对这部剧很是赞赏,“慢的时候用叙述方式,快的时候用几辆黄包车走场,人物在黄包车上通过道白表达剧情。舞美、服装设计也很吸引人,通过透视看到大街,透过墙看到大街上的人影,画面很通透,有延伸感。还有就是最后的下雪背景,很有意境,也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记者手记

从《四世同堂》到《红旗渠》

期待了近两个月的《四世同堂》终于在凉爽的雨夜如期上演。昨晚,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在郑州完美谢幕,而郑州的话剧《红旗渠》即将在8月奔赴北京演出。今年恰逢河南话剧院成立60周年。1952年河南成立河南省话剧团,2007年更名为河南省话剧院。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河南还有话剧团。”81岁的河南话剧演员庞建民感慨地说,每次坐出租车回家,说河南话剧团、河南话剧院都没有司机知道,还不如旁边的宾馆有知名度。

“《红旗渠》取得的成功和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让我们这些搞话剧搞了一辈子的人心里很是欣慰。河南话剧总算没有在我们这里没落!”河南话剧团曾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剧目,20世纪50年代,改编李凖原作演出的话剧《不能走那条路》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荣获演出一等奖。1963年,根据李凖小说《瘦马记》改编的话剧《龙马精神》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和热情赞扬,并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国庆文艺彩车游行。

“在河南这个戏剧大省,与拥有大批城乡观众的豫剧剧种相比,话剧的演出市场和观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我们正在用当代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充分发挥话剧优势,走出一条新路。”河南省话剧院院长赵新宝如是说。

期待,河南话剧院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剧目走出郑州;盼望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话剧能被引进到郑州。 记者 苏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