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市中心医院病房楼16楼神经内科一区1号病房,54岁的魏生低着头,微笑着坐在第二张病床边,双手紧紧攥着病床上老人的一只手,不时将嘴贴近老人耳边轻声细语:“妈,咱一起出去玩吧,让我带着你……”记者 常亮 文/图 “陪妈妈多说说话,她心情就会好很多” 这是魏生几个月来一直在坚持的一个习惯,每次忙完手中的活儿,他都会静静地在母亲的病床边,长时间陪着母亲小声唠嗑。 “妈,您还记得那天下雨,咱家的衣服都忘了收了,最后是咱俩一块去收的,都湿透了……”说到动情处,魏生轻轻站起身来,伸出手去一遍遍轻抚着母亲的额头。 病床上的老人叫刘继财,今年85岁。一年前患上脑梗的她全身瘫痪。 在刘继财老人的7个子女中,魏生排行老三,开出租车挣钱养家。 “我知道,妈妈虽然瘫痪了,但她意识清醒。陪她多说说话,她心情就会好很多。”魏生站起身来,围着病床转一圈来到刘继财背部的位置,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该给她按摩了。” 一只手托着妈妈的腿,一只手轻揉妈妈的脚底,魏生的按摩手法和节奏看起来格外老练。 7位孝子,都是病房里其他家属心里的榜样 “他一整天都不歇着。刚才你没来时,他担心母亲一直躺在床上太热,抬起母亲的胳膊,一直拿着扇子对着母亲胳膊下面扇了一个多小时。”55岁的病人家属邓淑云站在病房门口,连连竖起大拇指。 给邓淑云带来感动的,不止魏生一个人。刘继财的7个孩子,都是邓淑云从心底敬佩的人。 “他们姊妹7个,男的值白班,女的值夜班。还有几个儿媳妇,个个都那么孝顺。”从邓淑云带着母亲一个多月前住进病房那天开始,一个个让她掉泪的故事,至今让她印象深刻。 “说个再常见不过的事儿,每天,他们都要伺候病床上母亲的大小便。他们姊妹7个,心细得让你无法想象。” “每次伺候完母亲大小便,他们除了认真地给母亲擦拭身体外,还会很认真地给母亲身上打打粉。” 邓淑云说,她的妈妈刚患病住院那会儿,自己心里一点主意也没有,慢慢跟着这7个姊妹学会了如何照顾病人。 为劝孝子接受采访,3位病友及家属劝了好半天 最初,听说同病房的病友家属给郑州晚报记者打电话、让记者来采访的事,魏生说啥也不同意。 “这没啥可说的,照顾自己的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魏生多次拒绝。 但邓淑云不甘心,同病房陪护家人的王先生不甘心,每天准时来病房里打针、输液的焦女士也不甘心……他们围着魏生劝了大半天。 “每天在病房里看着他们一家人,心里暖暖的。真希望大家都能知道他们家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孝顺这两个字的含义。”邓淑云说。 “就这一个娘,说啥都不能让她受委屈” 魏生的7个姊妹们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45岁了。 “上班的,下岗的,退休的都有,无论年长年幼,我们7个从没在照顾妈妈的事情上有过一句怨言。”除了轮流值班外,魏生和另外两个兄弟还主动要求,承担起为医院送饭的活儿。 “弟兄仨,每人负责一周。呵呵,男人就应该多承担些,再说,家里还有媳妇帮忙呢。”魏生微微笑了一下,弯下腰从床头抽出一块纸巾,轻轻为母亲擦去嘴角的一丝口水。 “2小时一喂饭,1小时一打水,2小时一翻身,2小时一按摩……”魏生说,这个详细的工作表,他们姊妹7个每人心里都有一份。 去年,妈妈刚生病时,他们都说过一句话:“我们就这一个娘,说啥都不能让她受委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