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郑州的生活在他手下栩栩如生
0815ydbm2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说起泥塑,很多人就会想到天津的“泥人张”
咱们郑州也有个“泥人赵” 他叫赵恩民
老郑州的生活在他手下栩栩如生
他的心愿是打造一座民俗文化产业园 让世界了解郑州

说起泥塑,很多人就会想到天津的“泥人张”

咱们郑州也有个“泥人赵” 他叫赵恩民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用黏土做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泥塑在不同地区流传,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各地种类的泥塑中,无论是泥塑本身还是表现主题,赵恩民的泥塑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他“塑空”的独特性更是独树一帜,区别于其他所有泥塑。

中原“泥人赵”的名号是21世纪才被叫响的。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类项目,多年来,赵恩民泥塑艺术研究院一直默默无闻地进行着泥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红石聚堆,石缝夹泥,当地人称为籽泥,是海内外追捧的黄河泥塑原生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用艺术的双手诠释泥土,把无彩无饰的黄河泥土注入文化灵性,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喜怒哀乐,情趣盎然。

从孩提时的玩耍,到学生时代,到工厂做工,直到后来名气大增,不管生活是艰难,还是富足,赵恩民对泥塑异常执著。如今,泥塑作品已经受到国际认可的他,收到多个国家和城市伸出的“橄榄枝”,而他选择继续留在郑州。“我不能离开滋养我的中原热土。”目前,赵恩民正在着手打造一座民俗文化产业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河南的手工艺人做些实事,更希望能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中原出了个“泥人赵”

赵恩民出生在郑州市管城区东关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尽管家人期望他能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但他从小最喜欢的仍然是捏泥人。他用泥巴捏的小鸡、小狗、飞机、坦克等小东西,活灵活现,招惹得满大街的小孩子都撵着向他要。9岁时,看过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士兵铜像》后,他回家信手就捏出来与影片里铜像极相似的泥人,头戴战斗帽,深眼睛、高鼻子,神情英武的红军战士栩栩如生,街坊邻居人见人夸,赵恩民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满足,自然也更加喜欢捏泥人了。

赵恩民对艺术很有天赋,小学里所有的功课中美术成绩总是最好的,进厂做了工人后,赵恩民捏泥人的兴趣丝毫没减,电视上一度掀起《射雕英雄传》热潮时,他捏的郭靖、黄蓉什么的,厂里的同事总是抢着要。

1985年,他参加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进修,系统学习了艺术欣赏、创作理论和设计理念,对民间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2002年5月,赵恩民加入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同年10月,赵恩民带着自己的泥塑作品参加了在开封市举办的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引起不小的轰动。2003年,赵恩民的一组由5个顽皮孩子组成的作品《童趣》获得了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与此同时,“泥人赵”的名字也逐渐开始叫响。

用黄河泥再现黄河情

赵恩民的祖爷爷曾经是捏泥人的艺人。爷爷也会两下子,每当和他玩耍时,爷爷随手就能把泥巴捏成了小猴子、小狗,于是,普通的泥巴便在赵恩民的眼里成了神奇之物,也许从那时起,泥塑就注定要成为他一生的挚爱。

“泥人有灵魂,捏泥人更有讲究,没有合适的泥土,天工巧匠也很难出精品。”长大后,他想起爷爷说过有一种泥,颜色暗红,弹性好,有光泽。于是,他常常穿梭在田间地头,往来于黄河岸边,为“泥”所思,为“泥”犯愁。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2001年的冬天,他循着梦中的感觉,携带镐、锹和编织袋,辗转荥阳市和巩义市农村。村民介绍说:红石山又叫凤凰山,满山红石头,宛如红宝石熠熠闪光,红石缝中的泥土含有红石渣,当地人称为“籽泥”。

他顶着寒风,攀上红石山。敲开石缝,红泥土呈现在眼前,在几百平方米的板块上,仅有一处红泥土可以使用,优质红泥土面积不足5平方米。

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发展

红石山的红泥土,成就了赵恩民。在继承传统泥塑技艺的基础上,他创新塑空绝技,把泥拍成一个饼状卷起来,接口天衣无缝,这项独门绝技申请了国家专利。

除了“塑空”绝技,赵恩民捏的泥人是活动的,泥人的头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360度转动,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展览室采访时,我们恰巧站在作品《开火车》面前,以开火车为主题的作品《那年那月》曾在2008第九届中国美术大师展上获“天工艺苑 百花杯”金奖。

赵恩民最擅长捏旧时日常百姓、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城乡儿童玩耍的情景,譬如“推铁环”这样的娱乐方式,现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在童年时代可以说都玩过;再如“打烧饼”“猜酒”这样的生活场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随处可见。这种艺术思维和艺术技巧的综合表现,使生活更加艺术化、情趣化。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有情调,造型更准确,他曾苦练绘画技法,从临摹、画石膏静物到写生,同时还非常注意对生活的观察,艰苦的基本功训练为他今天的随心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题材都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和那些通常不被人注意的生活场景,账房先生的谨慎,打烧饼的小贩那辛劳中透出的喜悦,棋迷们的专注……这种熟悉的生活侧面一旦被赵恩民用一种立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便让人耳目一新,随之勾起对已逝生活的回忆。

谈及自己的创作,赵恩民说他计划创作老郑州系列泥塑,分生活篇、玩耍篇、建筑篇等,规模巨大,将全方位地反映出老郑州的风貌,做成后相当于立体的“清明上河园”。其实,这个想法,早些年他就已经开始尝试了。大型作品《百童百戏》的成功完成,让他对实施这个想法更有信心。

通过泥塑让世界了解郑州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赵恩民的作品大多反映了老郑州的生活,抬水的邻里、嬉戏的孩子、吃饭的老者……一个个憨态可掬、朴实无华,却又能打动每个人的心灵。作为管城区政协委员,赵恩民也格外关注和老郑州有关的一切。近年来,“文化管城”越叫越响,大到商都遗址,小到书院街,背后都有历史、都有故事,可是如何把他们形象生动地呈现到世人的面前,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化,如何深度地进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建一座综合性的民俗文化产业园!赵恩民的想法得到了区领导的支持,产业园得以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南三环与中州大道西南角处的黄金地段,占地10亩。目前,项目已经进入最后审批程序。“艺术失去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不能形成产业,难以传承下来。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交易平台,让河南的民间文化走向世界,把世界热爱民俗文化的人的目光吸引到河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