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心,妈妈一定给你报上名!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妈妈,为什么学校要我的同学不要我呢?
放心,妈妈一定给你报上名!
记者陪着家长跑了一整天,面对各种无奈禁不住暗自落泪
近日,在淮河路小学,老师对报名的新生要单独进行小测试,一个怯生生的男孩紧紧拉着妈妈的胳膊不让离开。

昨天,是郑州市区小学招生报名的最后期限。郑州市内大部分学生已经顺利报上名,在家静等开学。而有些家长依然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在为孩子入学的事来回奔波,这一部分孩子多为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昨日,记者跟随这些家长,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体验了从学校排队报名至区教体局询问详情的整个过程,一天下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报名难”的问题,更体会到了家长的辛酸。

见习记者 董艳竹/文

记者 张翼飞/图

昨天一大早,秦女士拨打晚报热线96678,说孩子该上小学了,但是一直报不上名。原因是学校还要求出具单位的“三金”证明。

中原区小学入学政策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需要提供“六证”。按照要求,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报名只要“六证齐全”就能到片区学校报名,但孩子到现在还没报上名。

9点20分,记者来到桐淮小学,看到学校大门紧闭,几十名家长站在太阳下,拿着手里的宣传页扇着,眼巴巴地盯着刚刚排队进去报名的家长和孩子。

“咋样啊,报上了吗?”这是在后面排队的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孩子还没来上学,但他们已经是学校的“熟客”了。

秦女士排在第四位,旁边的儿子一直挨着妈妈,手里拿着一个包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一大早就来排队,也没让孩子好好吃早餐。”秦女士说,第一天一大早就带着孩子来学校排队,但学校说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除了市里要求的“六证”外,还得再有工作单位的“三金”证明。“我们都是给别人打工的,只有劳务合同,没有‘三金’,回去之后又让单位开了份税务证明,今天拿过来看看。”

“妈妈,第一天的时候我好几个同学都报过名了,为什么我们排了四次队都还没报上啊?是不是我不好啊?”秦女士后面的一位孩子正拉着妈妈的衣襟认真地问。“不是乖乖不好,放心,妈妈一定给你报上名!”面对孩子童真的询问,这位妈妈扭过脸,迅速抹去了流下的泪水。

“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与市里孩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学就这么难呢。”旁边的一位家长说。

经历者:秦女士 报名咋还需要提供“三金”证明?

解决:主管部门出面,报上名了

当学校不接受孩子报名后,孩子家长曾经到中原区教体局反映情况。该局有关负责人说,政策规定的是提供“六证”,而没有要求必须提供“三金”证明。“学校让开具‘三金’证明是考虑到劳务合同的真实性问题,已经告知过各学校校长,不以此为限制条件。”教育科的有关负责人说。

9点55分,只见之前进去的几位家长在校园里拿着电话来回转,孩子们在一旁打闹。

10点10分,秦女士领着儿子进去了。桐淮小学两位负责招生的老师拿着一堆证明仔细核对:“三金证明呢,没有啊,那怎么证明你是真的劳务合同呢,只要能证明你劳务合同是真的就可以。” 其中一位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拿着秦女士老公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公司税务单复印件翻看。

秦女士经过一番解释,又跑回家拿了个出生证明,各项程序准确无误后,老师终于登记填表了。

“哎呀,心终于放肚子里了,这几天都没好好睡过,饭也吃不下,就是为了孩子能上得了学。”秦女士拍拍胸口,激动的心情全写在脸上。

也有家长对此事有看法:“政策没有规定的证件,学校让家长提供,让我们来回奔波,是不是在为难孩子和家长呢?”

细数了一下秦女士给孩子报名的过程,早上五六点去学校排队——领报名号——验证件——被要求出示“三金”证明——去中原区教体局反映——继续到学校排队——回家拿出生证明——终于报上名。“给孩子报名,辛苦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经历者:程女士 咋不能按实际居住地报名?

几家欢乐几家愁,还没有报上名的学生家长仍在焦急地奔波着。

这两天报名的经历,让程女士彻底失望了,因为孩子没能报上名。“都是因为我的劳务合同。”程女士说,她在惠济区的一家市场工作,签订的也是正式的劳务合同。由于在中原区买的房子,也一直住着,她就带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所需的“六证”,到附近的秦岭路小学报名。

学校工作人员在验证的时候,说程女士是在惠济区工作,让她到惠济区报名。程女士很纳闷,她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的政策了解得很清楚,到实际居住地报名怎么成了到工作所在地报名了。“可以想象,惠济区的学校肯定也不会收。”

昨日下午3点20分,记者跟随几名家长,来到秦岭路小学,此时学校校门已紧闭,门口张贴着一张告示:本校生源已满。

不少家长选择去中原区教体局“申诉”。

对此,中原区教体局教育科有关负责人表示,秦岭路小学已经招满,区教体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让家长拿着相关证明,抓紧到就近有生源的学校报名。

有此一问

谁“卡”住了孩子的上学路?

从昨日记者的采访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遇到了一些困难。

根据市中招办的政策规定,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须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此合同文本必须是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户口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或县(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准予在郑就读的证明,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区教育局(教体局)指定的报名点报名,经审查同意,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

政策规定里,没有要求“三金”证明,学校为何要提出这个要求?政策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区报名,为何学校的解释成了到工作所在区报名?

“给孩子报个名真难!”“我几次都难过得想落泪!”这些,都是家长们说的。因为学校的要求太多,不少家长错过了报名时间。

记者手记

孩子的问话让我心痛

上午9点,到晚上6点,这一天,我体验了家长报名的整个过程,体会到了他们的辛酸。

炎炎烈日下,当我看到家长们满脸的汗水不顾得擦,手中的电话一次次拨打的时候;当我看到七旬老人透过紧锁着的学校铁门往里张望的时候;当我看到报名无果的家长,手中电话一次次拨打的时候……我深感无奈,为这个教育资源仍然紧张的现状暗自流泪。

面对校方要求的各种证明,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不知道现在孩子们上学竟是这么难。

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六证”齐全还不行,甚至要求“七证”“八证”。

当孩子面试不能顺利答题时,家长往往会会气得暴跳如雷,一旁哭着的孩子或许不知道父母跑了多少路,来回折腾了多少趟。

“妈妈,为什么学校要我的同学不要我呢?”孩子们童真的话语让人心痛。

请让城市校门开得大些再大些,为了这些远离家乡共建美丽绿城的可爱的人,为了这些同样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