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一次照了结婚照却没有取到照片
补拍结婚照的时候已有了3个孩子
霜重色愈浓 坚强姐妹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次照了结婚照却没有取到照片
补拍结婚照的时候已有了3个孩子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52年 当时: 丈夫 马仁俊 19岁 妻子 金秀芳 21岁 大女儿 马淑萍 3岁 大儿子 马义杰 2岁 小儿子 马义文 几个月
新照片 拍摄时间:2012年 现在: 丈夫 马仁俊 79岁 妻子 金秀芳 81岁 大女儿 马淑萍 63岁 大儿子 马义杰 62岁 小儿子 马义文 60岁

第一次照了结婚照却没有取到照片

补拍结婚照的时候已有了3个孩子

□记者 张翼飞 文/图

来到马仁俊老人家中,看到他精心保存了60年的老照片,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照片上,青年时期的马仁俊和妻子金秀芳衣着朴素、神情庄重,怀中抱着的和站立的3个孩子也都比较严肃地面对镜头,真实地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特征——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刚刚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小家庭。

没有经历过兵荒马乱的时代,难以想象旧社会生存之艰难,父母很小就给马仁俊和金秀芳订下了娃娃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经常派飞机低空飞行轰炸郑州城区,农村稍微安全一些,所以听说鬼子来了,城里人就四处逃难。6岁的金秀芳曾随父母到马仁俊村子里逃过难,当时只有4岁的马仁俊完全不知道,这个跟着大人一起来的女孩和自己的关系。

1944年,马仁俊还不到12岁,他的父亲突发急性心脏病离开人世,母亲受打击而卧病在床,一段时间后不仅未见好转,反而又添新疾。因为和金秀芳家订了婚,在马父病故时,金秀芳跟随父亲上门吊孝;马母病重时,她又随家人登门探望。正是在这种来往中,马仁俊和金秀芳慢慢熟悉,建立起了感情。

1948年春,身体稍有好转的马母为防不测,艰难地为唯一的儿子马仁俊操办了婚事。

那时候二七路还叫长春路,金水河桥叫做长春桥。马仁俊和金秀芳是在“长春路”附近“迎河街”上的照相馆拍的结婚照,而且按照这里的规矩,先交钱后取像。可是几天之后,马仁俊满心欢喜来取照片让母亲看时,却被店家告之,相照坏了取不成了,要想拿照片得重新照,再照再交钱,之前的钱是不退的。

1952年,马仁俊已经参加了工作,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考上了郑州市税务局。他和金秀芳已经有了两男一女3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金秀芳小时候没上过学,结婚后她坚持扫盲学文化,带着孩子还到营门街和延陵街上夜校。母亲见他们夫唱妇随,追求进步很是高兴,又想起了拍结婚照的事情,说自己年纪大了也抱了孙子,但不能没有小两口的结婚照片,让他们一定再照一次。

这年冬季,新年前夕,马仁俊和金秀芳带着3个孩子来到大同路上的一家照相馆,拍下了难忘的结婚照。这一次,照得很成功,他们怀抱里的两个儿子,头上戴的虎头帽是马母亲手做的。

1971年,为家庭操劳了一生的马仁俊母亲去世,年仅63岁。不过,看到儿孙们事业有成,生活美满,她走得很安详。

在城建系统工作多年的马仁俊1993年退休,在纺织系统工作的金秀芳1981年退休,照片上的大女儿马淑萍,1968年知青下乡,1971年回城,在郑州煤矿机械厂退休。

大儿子马义杰留城在郑州,曾在郑州五棉工作,后到郑州市医药公司任职。二儿子马义文1970年当兵,是空军特种兵,1975年转业回来分到二七公安分局,后又调到管城分局至今。

如今,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生活得和和美美,记录他们幸福时刻的照片,越来越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