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外想“躺着就把钱赚了”
广电总局说“甭打如意算盘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合拍片”不受任何配额限制
老外争相贴牌“中美造”
以后广电总局要严打“伪合拍”
《钢铁侠3》《敢死队2》均“中枪”
老外想“躺着就把钱赚了”
广电总局说“甭打如意算盘了”
观众表示,只要看到够分量的国际阵容,它是啥“国籍”不重要
《钢铁侠3》剧照
《环形使者》海报
《环形使者》有了许晴的加盟增加了中国元素

“合拍片”不受任何配额限制

老外争相贴牌“中美造”

以后广电总局要严打“伪合拍”

《钢铁侠3》《敢死队2》均“中枪”

老外想“躺着就把钱赚了”

广电总局说“甭打如意算盘了”

“现在有很多国外电影,一个完全的外国故事,投点小钱,加上点中国元素,带上个中国演员,就叫‘合拍片’了,其实只能算是‘贴拍片’,这是非常可怕的。”日前在出席国内一个研讨会时,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公开放炮,并称今后电影局将对中美合拍片进行严格审查。

近来备受关注的一批贴上“中美合拍”标签的大片如《云图》《环形使者》《钢铁侠3》《敢死队2》《太极侠》纷纷“躺着中枪”,它们的命运会否因此改变?这是否又是一种“保护国产片”的举措?在已有太多中国电影资本力量进入中美合拍片领域的今天,目前看来并没有“一刀切”的简单答案。

【事件】

表态 放任“伪合拍”会威胁国产片

在这次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指出:目前一些进口片因国内资金的注入,改头换面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市场,不受任何限制,不仅使大量电影投资资金流走,还挤占了市场空间,对国产片形成威胁。这个观点得到了不少与会专家的认同。

张丕民还表示,今后电影局将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查报送上来的“合拍片”:“规定的合拍片要素必须全部具备才行。不能说中国公司投点钱,有的连钱都不投,就算是合拍片;也不能说加点儿中国元素就算是合拍片,加中国元素那是片方出于市场的考虑。”而按照相关规定,中美合拍片中,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1/3,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而且需要在中国取景。

质疑:难道留更多空间生产烂片?

张丕民的观点传出后,民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中美合拍片是否需要“收紧”?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倘若提高门槛,那便减少了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学习的机会。乐视影业CEO张昭表示,中方更多参与投资制作的模式,无疑能让中国电影团队更快地学到好莱坞的运作机制,从而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模式,有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很多普通观众则直接对“中美合拍片威胁国产片生存”的论点表示了反感。一位网友表示:“这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太不争气。”还有人说:“难道把更多空间给国产电影,生产出一堆大烂片,就有助于中国电影发展了?”

不过,赞同张丕民的声音同样不少。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家要理智,我看电影局的意思并非是要限制中美合拍片立项,而只是要规范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打击那些浑水摸鱼的‘假合拍片’。”

尴尬 “敢死队”“钢铁侠”身份未明

电影局副局长的表态,让目前备受关注的好几部有中国资金参与投资的大片身份瞬间变得十分尴尬。

其中,《环形使者》拟在9月28日全球同步公映(包括中国在内),影片一直打着“中美合拍”的旗号,但是否已获合拍片资质?中国投资方DMG并未明确公布。同样由DMG参与的《钢铁侠3》,号称“中美首部合拍大片”,但有传目前仍然处于争取合拍片资格的阶段。乐视投资的《敢死队2》,被指目前的身份只是“协拍片”。同样,新原野投资的《云图》虽然有中国女星周迅参演,但由于中方在整个投资中所占比例不高,据说也只拿到了“协拍片”资格。倒是有中影和万达两家公司投资的《太极侠》,获合拍片资格的可能性很大。

除了以上大片,今年国影基金也宣布斥资20多亿元,打造《龙卷传奇》《藏地密码》《超能侠》等10部中美合拍片,还有卡梅隆团队参与的《孙子兵法》……中美合拍片目前确已成潮流之势。

【解读】

核心价值 分账从25%升至43%

对一般观众而言,大片究竟属于合拍片还是进口片,其实并不重要。不少观众表示,只要看到够分量的国际阵容,便足以吸引他们走进影院,管它是啥“国籍”。但对于电影的投资方来说,“身份”却是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首先,是合拍片还是进口片,关系到影片在中国上映的可能性。进口片受配额的限制,以前是20部左右,自中美电影新政实施以来,增加到34部,但增加的14部限定为3D和IMAX格式。假如是合拍片,则不受配额限制,意味着彻底摆脱了跟进口好莱坞大片的竞争。

其次是更关键的片方与院线的票房分账问题,合拍片意味着拿到了中国电影的“身份证”,其分账标准跟国产片无异。目前国产片的片方分账比例已经达到43%,最高是《金陵十三钗》的45%;而进口片,目前片方分账的比例虽然从新政前的13%提高到了目前的25%,但跟国产片比显然差距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协拍片并不拥有这个政策优惠。

必然趋势 从学香港到学好莱坞

从1980年香港导演李翰祥跟内地合拍《火烧圆明园》开始,“合拍片”便开始登上中国电影的大舞台。“前10年学香港,后10年学美国。”近年中美合拍片潮流兴起,大量具有雄厚实力的中国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大公司成为合拍主角。中美合拍作品,如2003年的《天地英雄》、2004年的《功夫》、2008年的《功夫之王》、2010年的《功夫梦》都曾是不错的尝试。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之后,这种潮流的到来也是水到渠成,变成一个电影输出强国和一个电影市场强国之间的资本生意。

得失算计 吃亏进场,或坚持平等?

作为一盘生意,最大的关键是:双方的得益是否对等?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中美合拍片还是走“好莱坞模式+中国元素”的路子,所谓中国场景和中国面孔,其最大作用是帮助美方换取进入中国市场的“门票”,而中方则“沾光”得到一点金钱和名声。

另一种更为国内大众和业界期待的合作模式是:利用好莱坞的创作力量、拍摄技巧和营销手段来拍摄“中国式电影”,从而推广中国文化,获取海外发行和票房。可惜这种中方“坐庄”老外“打工”的方式,至今没有太多成功的例子。

这盘生意中国人值不值得做?这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在好莱坞电影的输出优势明显强于中国电影的情况下,我们是选择宁可“吃亏”都要取得加入这场游戏的资格,还是坚持寻求真正“平等”的合作?后一个选择很艰难,但尝试仍在继续,比如《云图》,中美双方动用了7个律师,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艰苦谈判,最终中方争取到了跟华纳同等的30%的发行费用和占有该片9.3%的股份。李丽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