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与其“乱扔钱”不如去做“微慈善”
“随手拍”是民间公益的一次演练
“城管警察”是城管还是警察?
《精神卫生法》能否终结“被精神病”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手拍”是民间公益的一次演练

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就自去年在微博上兴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声。该局官方微博表示,自这一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建议“发起人一定要谨慎从事,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更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社会需要爱心,同样也需要尊重。”

(8月29日《山东商报》)

作为源自网络的民间行动,“随手拍”在最初的掌声之后,便陷入了纷杂的争吵之中。只是,过往的“质疑”,多集中于权利、伦理等抽象层面。而公安部的最新发声表明,即便从最功利的“效果论”考量,“随手拍”也意义寥寥——当民众的爱心被广泛动员,却最终被证明是做了件“无效的事”,想必会极深地刺痛那些广泛且真诚的善意。

但在笔者看来,附着在“随手拍”之上的,那些关乎“效果、目的”的暧昧纠葛,也该加以梳理了。一方面,“随手拍”基本无助于打击拐卖,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帮助这些儿童摆脱乞讨,本有更能直达目的的途径。这其中,被动员起来的民众,不应为维护一己尊严,而拒绝纠偏与矫正。事实上,“民间公益”本就允许试错,特别是在“政府包办一切”的治理模式内,民众勃发的善意,难免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最终走上有理、有节、有效的正轨。

那么,纵使“随手拍”被证明低效,而那些热心“拍照解救”的网友,也是值得肯定的。民间公益的水准,本就无法一蹴而就,然而一次次的试错与纠治之后,终会形成不一样的格局。所以,不妨将“随手拍”当成是一次不成熟的“民间公益”演练,所幸“随手拍”后果尚且可控!

然玉(成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