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扎根藏区的儿子5年没回家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央视“最美乡村教师”晚会上,郑州79岁老夫妻为儿子颁奖
扎根藏区的儿子5年没回家了
舞台上,老人第一次见到儿媳和孙女
儿子在北京送给两位老人的挂毯。
老人摩挲着参加晚会时的“演员证”。

9月3日,宋庆光和王瑞芳这两位79岁高龄的老人,第一次站上了央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舞台。他们作为颁奖嘉宾,给自己的小儿子颁发了一个特别的奖。记者 常亮 文/图

一次意外

老两口受邀参加央视晚会

这次受邀去北京,王瑞芳和老伴都很“意外”。

“中央电视台的卢红霄记者打了个电话,说玉刚获奖了,非请俺俩去北京看看。”电话里的“玉刚”是老两口的小儿子,全名叫宋玉刚,两位老人已经5年没见过儿子了,于是爽快地答应了邀请。

紧接着,问题来了。“我老伴这几年精神不太好,平时都是我在家里照顾着他,整天连门都很少出。”王瑞芳老人说。

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几年来很少出门,这一趟要从郑州到北京,对他们是个不小的挑战。

央视记者卢红霄得知了老两口的情况后,赶紧委托郑州的朋友精心做了安排。

“多亏了卢记者,又是安排人给俺俩买票,又是安排人送俺俩上车,真没少麻烦人家……”老人的话语中充满感激。

顺利到达北京后,王瑞芳和老伴被安排在宾馆里,一直没有和儿子见面。

直到9月3日晚上8点,王瑞芳和老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颁奖舞台的一侧。

一次见面

满脑子都是他小时候的样子

“宋玉刚!”

到了舞台边没多久,王瑞芳听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台上说出了儿子的名字,她赶紧伸出颤抖的手推了推老伴。

“是玉刚吗?是玉刚吗?”老两口踮起脚尖,前倾着身体朝舞台中间望去,两颗激动的心几乎要跳了出来。

“今天,我们请来了宋玉刚的父母为他颁奖。”

主持人的话音一落,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老两口缓步走上了舞台。

距离越来越近了,在王瑞芳能看清儿子面部表情的那一刻,她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王瑞芳说,远远地,她就看见儿子的眼圈很红,那一刻,她实在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看见老伴走过去把奖杯递到玉刚手上,然后他们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仿佛又一次回到了那个幸福的时刻,王瑞芳老人紧绷了几下嘴唇,嗓音有些哽咽:“5年多没见了,他走过来搂着我的时候,我一下子哭出声来,满脑子都是他小时候的样子……”

一丝安慰

舞台上终于见到了儿媳和孙女

那天晚上,除了见到了多年没回家的儿子,老两口还在舞台上见到了他们从未谋面的儿媳妇和1岁半的小孙女。

“听说她也是一位老师,玉刚和她是在工作中认识的,是个藏族姑娘。”这些是王瑞芳所了解到的和儿媳妇相关的所有信息。

“唉,他整天忙着教学,结婚的事儿也没告诉我们。”王瑞芳清楚记得,去年小孙女出生后,玉刚突然给家里打来了电话,说让自己给小孙女取个汉族名字。

“我文化也不高,想来想去,给孙女取了俩名字让玉刚自己选。”王瑞芳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嘴边挂着羞涩的笑容:“宋妍红、宋妍丽,俩名字让玉刚挑一个吧。”

最终,宋玉刚给女儿选了“宋妍红”这个汉语名字。

颁奖晚会结束的第二天,宋玉刚带着媳妇和女儿一起到宾馆看望父母。临走时,宋玉刚送给父母一条漂亮的绣着布达拉宫的挂毯,儿媳妇硬塞给婆婆王瑞芳2000块钱。

接着,心里一直牵挂着学生们的宋玉刚就匆匆赶回了西藏的学校。

一张照片

影集里那张父子俩很多年前的合影

王瑞芳和老伴一直居住在郑州农业路丰庆路口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从2007年开始,为了照顾老伴,王瑞芳除了买菜,几乎很少走出家门。

从北京回到郑州那天,刚走进家门的王瑞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参加中央电视台活动时领取的两张“演员证”认认真真地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留个纪念,这是孩子获得的荣誉。”王瑞芳伸手轻轻抚摸着两张演员证,眼神里写满了幸福。

“那天,我给玉刚的一位同事说,让他帮我们拍几张照片,等过一段让他寄回来。”王瑞芳从凳子上缓缓站起身来,慢慢走到卧室,抱出来一本厚厚的影集。

影集在王瑞芳手中被一遍遍地翻来翻去,终于,经过她几分钟仔仔细细地端详后,找出了一张老伴和玉刚很多年前的合影。

“只有这张了,那时玉刚只有十几岁吧,现在都变样了……”一次次伸手轻轻抚摸着照片,王瑞芳的眼睛里又一次噙满了泪水。

一次遗憾

2007年春节 玉刚没能兑现的承诺

在此次北京相聚之前,老两口已经5年没见过儿子了。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7年春节前,宋玉刚趁着在陕西参加考试的机会,回了一趟郑州。

看到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王瑞芳紧紧拉住他的手,要求他无论如何也要在家过完春节再走。

面对母亲的挽留,宋玉刚答应了。但最后一刻,他又变卦了。

“整个采访中,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最大。一个母亲是多么希望多年不见的孩子能留下来陪自己过个年啊。”本次赴西藏拍摄宋玉刚专题的记者卢红霄,对这个故事印象格外深刻。

“但想到学校的孩子们,宋玉刚最终还是说服了母亲,在春节前赶回到西藏。这就是一个15年来扎根藏区的教师,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那些孩子们。”卢红霄声音微颤,“那年春节,玉刚对妈妈的承诺,并没有兑现。”

王瑞芳清晰地记得,儿子那次回来,仅仅在家里住了5天,差几天就过年了,他却回西藏了。在王瑞芳心里,这一直都是一件最遗憾的事儿。

(请继续阅读A05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