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儿子学校门前那条路
就是父亲当年参与修筑的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半个世纪前,老爷子跟随部队进驻西藏
15年前,小儿子自愿留在西藏做了乡村教师
儿子学校门前那条路
就是父亲当年参与修筑的
明晚8点,打开央视看来自河南的“最美乡村教师”故事
这是家中唯一一张父子俩的合影。

半个世纪前,老爷子跟随部队进驻西藏

15年前,小儿子自愿留在西藏做了乡村教师

儿子学校门前那条路

就是父亲当年参与修筑的

9月9日晚

央视颁奖晚会

看宋家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2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将于9月9日晚上8点,在央视一套和央视十套播出。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来自河南的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故事。

以上为视频截图

一份信念

千万不能让孩子牵挂我们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宋玉刚的父亲宋庆光跟随部队进藏,著名的川藏线就是老人当时所在部队修起来的。

而今,头发花白的宋庆光老人退休后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家乡,在郑州安了家。

“玉刚就出生在西藏,但3个月大的时候,由于身体不好,被送回到了河南。”王瑞芳说,回到河南后,宋玉刚在老家新乡市获嘉县长到了17岁,接着他又回到西藏去上学。

1997年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离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很近的嘎岗小学任教,随后,他主动要求把自己调到偏远的日多乡小学去教汉语。

宋玉刚在家排行老小,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兄妹4个全都在西藏工作。除了工作最忙的宋玉刚,其他兄妹3人每年都会坚持回郑州看望父母两次。

“那里条件不好,但玉刚总说舍不得学校里的孩子。每次听到这话,我和他爸也就啥都不说了。”对于孩子的生活,王瑞芳和老伴一直都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几年来,我从没生过啥病,要照顾好老伴,我必须有个好身体。”回郑州居住后,王瑞芳很少主动给几个孩子打电话,“一打电话,他们就会问这问那的,有些话说多了,净让他们操心。不能让他们挂念啊,要不会耽误他们工作的。”

“希望玉刚多教出几批大学生来”

王瑞芳说,从北京回来两天了,自己也说不清楚啥原因,总会不由自主地看看儿子送给自己的挂毯,有时候还会开心地笑出声来。

采访结束后,听说记者要给他们拍张照片,王瑞芳乐呵呵地跑到卧室里喊醒了正在睡觉的老伴,并慌慌张张地从衣柜里找出了儿子给自己买的一件新衣服。

“怎么样?这件衣服显得年轻吗?”王瑞芳一边整理头发,一边赶紧转身从旁边的沙发上拿起了儿子在北京时送给她和老伴的漂亮挂毯。

“来,笑一笑。说不定孩子还能看到咱俩的照片呢。”轻轻拽了一下老伴的衣服,王瑞芳立刻目不转睛地看向镜头。

拍完照片,记者起身告辞时,王瑞芳想起了在央视参加颁奖晚会那天,曾现场对央视记者说的那句话:“我们都支持儿子,希望他能多教出几批大学生来!”

这句话已在王瑞芳的心里藏了很久。

说起将来的生活,她满脸自信地笑了:“没一点问题,我身体好着呢。玉刚好好用心工作就行,根本不用操心家里。”

她还一脸神秘地小声说,玉刚离开北京回西藏前,他的一位学校同事送自己一张光盘,“里面录的都是玉刚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的场景,我想他了,就可以放在电视上看看”。

一声祝福

“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其人

宋玉刚,37岁,拉萨日多乡中心小学里唯一的汉族老师。

1997年,从拉萨市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距离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很近的嘎岗小学任教。然而,教学期间,他从别人口中听说日多乡小学急缺汉语老师,便主动写了“志愿书”,希望能将自己调到海拔4500米的日多乡小学任教。

“先当学生,后当老师。”面对高原牧区人不会说汉语,自己又听不懂藏语的局面,宋玉刚先找来了老师学藏语,再用学会的藏语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然后教孩子们说汉语。就这样,他渐渐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汉语老师。

按照相关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5年的宋玉刚,可以申请调动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工作。但是看着和自己越来越亲密的孩子们,宋玉刚连续3次放弃了调走的机会。

“那一天,我在电脑前站了很久。”2000年,宋玉刚去拉萨办事时第一次看见了电脑。他立刻被这台神奇的机器吸引了。“我要让牧区的孩子们也学会电脑,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天起,宋玉刚开始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教西藏牧区的孩子们用电脑,学校也逐步开始了新的“远程教育”课程。

下载各地教师的优秀课程视频,想办法用计算机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宋玉刚的突出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很快被县教育局负责远程教育的领导看中。然而,面对调职要求,他婉言谢绝了。

由于日多乡小学是寄宿制,宋玉刚除了教学,还要操心孩子们的吃住,既是老师,也是家长。

宋玉刚的妻子德吉措姆也是日多乡小学的老师,两个人在工作中认识并相爱,如今他们的小女儿德吉白珍已经一岁半了,但平时只顾忙着给牧区孩子上课的宋玉刚,很少能抽出时间照顾自己的女儿。无奈之下,女儿只能被送到拉萨市的姥姥家。

自从到日多乡小学后,宋玉刚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爱这里的孩子们,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采访最后,央视的节目编导告诉记者,宋玉刚任教的日多乡小学离川藏线很近,而这条路正是当年宋庆光所在部队参与修筑的,“这对父子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给了西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