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拿出积攒多年的10万元退休金
用儿子的名字设立“助学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所有精力倾注教育事业的儿子走了退休后跟女儿住在郑州的两位老师有个心愿
拿出积攒多年的10万元退休金
用儿子的名字设立“助学金”
“这样,我们能感受到他仍站在讲台上”
手拿一本书,说着什么的就是焦红光,这是他在焦作的赵固一矿指导生产。 资料图片

把所有精力倾注教育事业的儿子走了

退休后跟女儿住在郑州的两位老师有个心愿

拿出积攒多年的10万元退休金

用儿子的名字设立“助学金”

“又到教师节了,以前我教过的很多学生打来电话,他们都在焦作等着为我送节日祝福呢……”9月6日晚,晚报记者拨通叶含珍老人电话时,她正在为第二天的出行作着准备。

然而,第一句话刚说完,叶含珍老人突然沉默了很久。

过了好大一会儿,她才声音微微颤抖地说出了一句话:“想到这个节日,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我和老伴想把这几年积攒的退休金拿出来,用儿子的名字设一个助学基金。这,这也算俺两口帮儿子为教育事业多尽一点心吧……”

记者 常亮

焦作晚报 记者 杨景鹏 冯新瑞

书房里,整齐摆放着儿子生前看的书、为学生批改的作业本

9月7日上午,叶含珍和老伴焦淑良回到焦作河南理工大学博士楼静苑小区的家中。

红苹果、紫葡萄、黄香蕉,遗像前,叶含珍老两口摆满了各种儿子生前最喜欢的水果。

走进书房,儿子生前看的书、为学生批改的作业……一件件与教育相关的物品,都被老两口摆放得整整齐齐。

稍稍抬头,一张写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大字看起来格外醒目。叶含珍说,这句话,就是儿子生前的座右铭。

河南理工大学的好教授,父母心里的好儿子

老两口的儿子叫焦红光。

在百度输入“焦红光”3个字,会有这样的介绍:生前作为大学老师,他的事业称得上辉煌,他是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一级特聘教授,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系教授,河南理工大学煤矿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高校矿物加工与矿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在父亲焦淑良心里,对焦红光有这样一句评价:“他干工作很要强,要干,就一定要干最好!”

在母亲叶含珍嘴里,经常会这样夸奖儿子:“红光是煤炭高效洁净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就连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清如也很欣赏他。”

然而,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焦红光却在今年的5月16日,永远离开了大家。

焦红光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

“红光1992年从淮南矿业学院选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刚开始在焦煤集团鑫珠春选煤厂工作,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相继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7年前,他来到理工大学做了一名老师。”焦淑良说。

在他们眼里,焦红光仅仅是一名学有所成、术业有专攻的大学老师,但在焦红光的学生眼里,他是严厉的师长,更是困难之际能伸援手、困惑之时能答疑释惑的益友。

其实,与儿子焦红光一样,焦淑良和叶含珍老两口当年都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工作狂。

焦淑良今年70岁,叶含珍69岁,两个人的祖籍都在安徽亳州。

20多岁的时候,风华正茂的焦淑良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参加支援国家建设分到焦作矿务局王封区队做技术工作,师范院校毕业的叶含珍则在王封矿学校教语文,后来师资力量紧缺,焦淑良也来到该校教数学,成了一对教师夫妻。1994年,河南煤化永煤集团开了新矿后,已经50多岁的焦淑良和叶含珍,又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刚建立的永夏煤区第一中学教学。直到1999年退休,两位老人从事教学已有30余年。

“其实,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每次提起教师这两个字眼,叶含珍的感触都特别深,“我们家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世家,一家人都把一生的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这是我们对儿子最好的支持”

焦红光走了。

他撇下的,不只是他最爱的学生和教育事业,还有他潜心钻研、刻苦攻坚的科研项目、工程实践……

“与其沉浸在悲痛中,不如去尽力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帮助更多和儿子同一个专业的孩子们完成学业。”焦淑良说:“我和老伴决定拿出自己的10万元退休工资,在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系设立以焦红光名字命名的基金,帮助学生们在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把他对学生的大爱延续下去。”

“虽然我们两口只能靠退休工资攒钱,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如今,已经跟随女儿将户口转到郑州的两位老人,平日里主要忙的事儿就是帮女儿看看孙女。但说起设立基金的事儿,每月只有2000多元退休工资的叶含珍语气坚定:“我和老伴每月加起来能领500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上节省点就行了,一定要把这个基金做下去。”

焦红光所在学院的领导获悉老两口想法之后,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退休金还要用来养老,院领导曾委婉地劝老夫妻俩再等等。

焦红光的学生高艳阳听说这件事后,也劝慰他们等到老师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再一起商量,并希望用自己挣得的工资推动基金,不能花老两口的养老钱。

然而,老两口对做基金的事情始终态度坚决。

“我们要做,这是我们对儿子最好的支持。有了这个基金,我们感觉儿子仍然站在他最喜欢的讲台上。”叶含珍说,每次想到这些,自己和老伴就觉得前面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父母的生命在子女身上延续,老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们拿出退休金帮助我儿子的学生,这就是教师精神的最好延续!”

【新闻链接】

学生眼里的

焦老师

焦红光走了,他的心还留在三尺讲台上。

为焦红光送行的那天,殡仪馆内花圈堆放了好几层,哀悼的人们挤满了灵堂,到处都是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为了缅怀这位最敬爱的老师,学生们在中国选煤论坛上发了多篇追忆恩师的悼词,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祭奠。

“老师在那里躺着,一动不动……这哪是整天东奔西走,为了学生,为了学科天天穿梭在高校、科研院所、选煤厂的老师啊;这哪是整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每天都要想这想那睡不好觉的老师啊;这哪是那个周六晚上10点还会到自习室看我们有没有在学习,看不到人把我们叫过来臭骂一顿的老师啊;这哪是为了一个学生的就业,给用人单位打十几次电话,说各种好话的老师啊……”

“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直到老师去世前一天,他还念念不忘我们研究生答辩的事情;直到他生命结束前的4个小时,还依然为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的参赛作品做指导……”

线索提供 朱晓琳(稿费200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