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千里淮河第一港”的大中原梦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里淮河第一港”的大中原梦想
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蚌埠已谋划20多个重大项目
中原经济区 安徽蚌埠
蚌埠淮河铁路大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也是淮河上的第一座铁路大桥。

蚌埠印象

蚌埠与河南并不搭界,它地处皖北和淮河中游,横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科教资源仅次于合肥。秦末陈胜、东晋桓温以及明朝开国元勋汤和、常遇春,都是蚌埠人。这里有着霸王别姬的垓下古战场,有淮河上第一座桥梁,还有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柠檬酸产量……

千里淮河从河南桐柏县发源,向东流经信阳,一路折入安徽。过霍邱,经淮南,汤汤河水奔腾到了皖北重镇、“千里淮河第一港”——蚌埠。蚌埠与河南并不搭界,但两地关系却源远流长:这里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同河南信阳方言在学术上接近。它与河南南阳同属全国玉器主要集散地,玉石经济文化方面交流密切。

今年8月,蚌埠作为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入围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范围。

蚌埠人信心满满宣称:他们要成为中原经济区中迎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记者 吴泳 王战龙 文/图

1

交流:

玉为媒

蚌埠与河南往来密切

蚌埠并不产玉,却是全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之一。

在业界,蚌埠仿古玉的工艺水平一直备受推崇。据了解,蚌埠的玉器行业始于1949年。1958年,颇具规模的蚌埠玉雕厂成立后,蚌埠的玉器市场便如同滚雪球般发展壮大。

蚌埠市玉石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1995年前后是蚌埠仿古玉器最鼎盛的时期。蚌埠玉雕工艺品种繁多,主要产品有炉、瓶、人物、花卉、鸟兽等五大类数百个品种。

如今,蚌埠的玉器生产经营商家达4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值超过20亿元。

“蚌埠玉石文化底蕴厚重,市场颇具规模。但行业整体仍相对松散无力,形不成合力,与河南玉器市场相比,差距明显。”蚌埠光彩玉器市场业主孙铭成说。

这一观点得到蚌埠玉器业界多位研究者的认同。蚌埠玉石学会张姓男子说,蚌埠和河南南阳都是我国主要玉器集散地,但近年来河南玉器市场的快速崛起,确实让蚌埠业界倍感差距。

今年5月4日,蚌埠市玉石学会特地组织20多名业内骨干,自筹资金前往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玉器市场考察学习。

在一系列考察中,蚌埠的玉石专家们总结出“河南模式”的很多亮点:

领导高度重视,政府对经营玉器行业法人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市场规范有序;产品划分合理有序,整体市场科学规范,批发、零售、运输一条龙服务;管理规范有力,等等。

学会会长李家喜说,通过对“河南模式”的考察学习,他们汲取了很多市场管理精华。

尽管蚌埠与河南并不交界,但玉石为媒,双方近年来的交流交往正在不断密切。蚌埠玉石学会专家认为,入围中原经济区后,将进一步拓展与河南玉器市场的合作空间。双方完全可以在玉石集散、工艺创新等方面联袂发展,实现共赢。

此外,以玉石文化为纽带和媒介,双方也完全可以带动更多领域的合作。

2

交通:与郑州同为 “火车拉来的城市”

蚌埠有个和郑州一样的称号——“火车拉来的城市”。

蚌埠人常说,中国有三个因铁路兴起的城市:郑州、石家庄、蚌埠。

上世纪初,蚌埠还只是一个小渔村。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911年12月,随着津浦铁路(天津——南京浦口)正式通车,蚌埠骤然喧闹繁荣起来,人口不断增多,商贾纷至沓来。

津浦铁路上,蚌埠正好处在浦口至徐州的中间点。不管从哪头发车,都得在这儿加煤加水,旅客必须住宿休息。

依靠铁路开埠101年来,蚌埠逐渐发展为淮河沿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目前,蚌埠火车站是安徽仅有的3个一级客运站之一,日接发图定列车(按平时时刻定好的列车,一年中每天开行或隔日开行)146列。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全国22个省会城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

不仅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在蚌埠交会,京沪高速铁路和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铁也将在这里交会。

已投入使用的蚌埠南站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高铁站,它可同时停靠13对列车。

自去年6月30日正式通车后,京沪高铁有40余趟高铁停靠蚌埠南站。从蚌埠乘高铁去北京,最快只需3小时18分;去上海,最快只需1小时57分。

蚌埠南站相关负责人认为,两小时即可直达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区,这更加凸显了蚌埠作为中原经济区桥头堡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蚌埠的内河航运也相当发达。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也是淮河水系唯一一个国家级内河主要港口。

蚌埠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7月,蚌埠新港吞吐量就达8万吨。预计下半年蚌埠港还能完成60万吨货运量,全年完成100万吨货运量,同比增长80%左右。

3

期许:与河南并不相邻 积极争取入围中原经济区

地图上的蚌埠,与河南并不接壤,往西相隔淮南、阜阳,往北相隔宿州、淮北。

但这些,并不妨碍这一地区和河南源远流长的关系,比如:蚌埠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同河南信阳方言在学术上接近。

“其实,在中原经济区规划酝酿阶段,蚌埠并不在规划范围之内。”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蚌埠市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反复多次到安徽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协调,积极争取入围中原经济区。

在 2012年的安徽省“两会”上,时任代省长李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振兴皖北的内容中提出,“要争取将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等市县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8月,蚌埠如愿以偿地入围了中原经济区的规划范围。

“搭上国家层面的大区域发展战略,我市还是首次。”蚌埠市发改委主任黄静这样说,“中原经济区涉及面广、带动力强、政策含金量高,入围对我市来说意义重大。”

在黄静看来,把一个城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相当不易。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让蚌埠受益的重大战略机会已经不多。他认为,中原经济区规划比中部崛起战略有更实际的政策支持,规划以市为单位,操作性更强,对于蚌埠这样层级的地市来说意义非凡。

搭上这班车,无论从政策、技术、资金还是产业定位等许多方面都将得到国家重大支持。

蚌埠人期望,这个国家粮食主产区、老工业基地、区域性中心的城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做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怎样解决土地和人力资源两大瓶颈问题,可以在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任务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找到答案。

4

谋划:

20多个重大项目

积极融入大中原

“蚌埠是中原经济区中迎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入围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后,这样的共识在蚌埠政界广泛被提及。

今年8月初,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在郑州召开后,蚌埠市立即召开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部署会。

蚌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孝成说,蚌埠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用开放的思维来认真谋划好这件事。

当地经济专家认为,蚌埠在中原经济区内必须发挥好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分工协作。这就要解放思想,打破行政壁垒,将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统一起来。

他们建议,蚌埠应该把自己放在整个中原经济区内重新审视。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蚌埠曾一度是安徽第一工业大市。

目前,它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上市公司5家,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

柠檬酸、燃料乙醇、起重机、滤清器、太阳能电池及设备、导电膜玻璃等30多个龙头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技术和规模竞争优势。

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蚌埠正研究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议,争取最大范围内体现出蚌埠元素并写进中原经济区规划。

相关专家认为,蚌埠的产业优势在粮食主产区和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等方面,融入大中原的项目谋划应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结合。

目前,蚌埠市发改委根据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已从农业、工业、民生、交通、文化等五大板块初步谋划了20多个重大项目,并进一步筛选精品。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