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大中原 新希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安徽宿州:争取幸福之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安徽宿州:争取幸福之路
对接中原经济区,定位“中国中部鞋都”
宿州北关桥头《鹏程万里》雕塑

核心提示

千年之前的隋唐大运河,勾勒出了一幅从中原大地到烟波扬州的水上交通图,珍珠般的集镇散落在顺流而下的沿途,宿州便是其中一个。

宿州和河南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隋唐大运河,这个因河而生的城市是安徽省传统农业区和粮食主产区。与河南各地市一样,在“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难题。

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原本没有宿州,“历经千辛万苦争取入围的”。那么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中原经济区将带给与中原各地市有着同质化诉求的宿州什么样的变化?

记者 吴泳 王战龙 文/图

宿州印象

宿州位于安徽省北部,因隋唐大运河而生,西接河南,历史上一直被称作黄淮海经济区的南大门,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史称“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

“没有隋唐大运河就没有宿州”

行走在宿州街头,鲜见典型的安徽特色。若是闭眼聆听,你甚至会以为到了河南东部的某个小城。

当地人介绍,宿州西接河南商丘,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城市。与中原地理相近,方言相通,文化相承,血缘相亲。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描绘的当时从中原大地到烟波扬州的水上交通图。

当地人说,汴河是宿州人的母亲河,宿州因汴河而生——汴河是指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唐宋时期称汴河。

历史记载,“渠广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树”,其沿东汉汴渠(古汴河)流至开封后,与古汴河分道折向东南,经今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淮北、柳孜、宿州、泗县,江苏盱眙入淮河。

宿州市博物馆馆长高雷介绍,宿州的前身“埇桥”原是通济渠上的一座桥,是来往船只入淮、出淮的必经之地,当年这里舟楫交会,商贸繁荣,久而久之便成了“舳舻之会,舟车之要”的商埠中心。唐元和四年,在埇桥镇的基础上设立了宿州。

千年之后,汴河已经不复从前,但是我们也可以在那些美丽的诗词中,遥想那顺流而下充满诗意的旅途,回望运河之上“拂浪旗开日月浮”的盛景。

“宿州和河南的渊源最早追溯到的就是汴河,没有隋唐大运河就没有宿州。”一当地市民告诉记者。

现在宿州城北也有一条河,当地人称作“新汴河”——横跨豫皖苏三省,1966年,为排洪灾而修。

据了解,宿州已经启动了新汴河治理工程,并规划建设“汴河新区”,设计中的汴河新区以办公、休闲、居住、文体等功能为主的滨水生态新城区,是宿州市级政务中心、文教体中心、商业副中心、滨水休闲区和中高档住宅区。

“届时,新汴河将焕然一新,以更加绰约的时代风姿,继续搭载着宿州这座巨舰在皖北崛起的征程中一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宿州市政府工作人员说。

与河南相同的“新型乡村工业”

每天早上,长沟镇街头的路口,黄霞夹在一群骑着电动车、自行车的人中间,短短几分钟之内,随着人群迅速散开,消失不见。

与大城市那些时髦的“快闪族”不一样,黄霞他们闪进的是旁边不远处一座座工厂之中,他们是来此务工的农民。

黄霞是宿州泗县长沟镇农民,曾是沿海打工大军中的一员,自从结婚生子,才留守在家。泗县带有典型的宿州特点,以农业为主,大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去沿海打工。

在镇政府西边,是个占地320亩的工业园区,也是当地农民新的“掘金地”。四面八方拥来的打工农民,每天有3000余人。

张淑敏夫妇的经历和黄霞类似,他们曾在浙江永康打工10多年。两年前,将在外打工积累的100多万元投资到工业园区,凭借在外地学到的技术,在家门口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春雨门业。

2009年,宿州出台《关于新型乡村工业园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市实施新型乡村工业园建设“百千万”工程,即每“百亩园区”实现“千人就业”和年人均“万元收入”。

这和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如出一辙,只是称呼不同,他们称作“新型乡村工业”。

宿州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宿州14个新型乡村工业园发展情况看,园区共吸纳当地农民2万多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

按照宿州市委市政府规划,到“十二五”末,将在全市推广建成100个左右新型乡村工业园,入驻企业3000家以上,解决30万名以上农民就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在当地政府看来,工业化带动了农民的就业,而随着农民工向城镇集聚,农村土地将更容易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规模经营的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像黄霞一样,选择了回乡打工,“工资待遇差不多,还能照顾家里”,也避免了每年候鸟式的迁徙。

“争取来的幸福”

土地指标是宿州发展的硬伤,周边起步较早的区域,早已通过各种方式把土地指标掌握到手里了,宿州起步晚,没有土地指标,又赶上国家调控一刀切。

“每年土地指标缺口在60%以上,有些投资项目合同签也是白签,没有土地,怎么落地?”一位当地负责招商引资的官员说。

与蚌埠境况类似,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宿州发现,周边的淮北、阜阳、亳州等市在列,同处于皖北的宿州并不在列。

为此,宿州打破行政界限,主动向河南省发出《关于申请将宿州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的报告》。

在长达7页的报告中,详述了宿州的资源优势、产业定位、发展诉求,以及宿州与河南一脉相承的渊源,尤其是在面临的发展问题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虽然当初只是专家的观点,还没有形成规划,我们看了之后还是很着急。”宿州市发改委调研员周恩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宿州为何如此迫切地加入中原经济区?周恩永认为理由充分,宿州与河南各地市在发展问题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宿州在资源优势、产业定位、发展诉求,能和中原各市形成互补。

在他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宿州同中原各市一样,在“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难题。

尤其是,意见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等试点工作和政策,切中了宿州问题的要害。

和其他皖北城市相同的背景是:安徽因长江、淮河的分割,天然分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板块:皖北、江淮、皖南。在三大板块上,唯独皖北尚未有整体的战略规划。

对接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9月12日,宿州街头各种有关“制鞋产业”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

此前的6月10日,“中国制鞋产业转移与转型高层论坛”在宿州召开,宿州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为“中国中部鞋都”。

当地媒体报道:2012年1月31日,宿州制鞋产业基地的第一双成品鞋已由东艺鞋业下线,实现了宿州成品鞋生产零的突破,标志着鞋业基地的建设迈入了新的时期。

安徽经济发展一直提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然而这个提法最近被更改。与河南一样,也要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三化”协调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原经济区的信号。

在对口共建的宿州马鞍上现代产业园区,一工作人员透露:“省里正在做方案,将来一个园区挂两个牌子,一个是现代产业园区,一个是‘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据了解,作为对接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点,现代产业园区将优先得到安徽的政策倾斜。

根据《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的实施方案》规定,未来5年,对每个园区累计筹措30亿资金,作为投融资平台的注册资本金,并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使每个园区的总投资超过70亿元;土地方面,未来5年三个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

当地经济人士认为,宿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制鞋产业城的发展只有与惠农结合起来,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宿州市发改委周恩永说:“宿州各个部门正在加快规划一批重大的项目,与周边城市相融合、配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形成合力。”

据了解,初步谋划上报项目213个,总投资6494亿元。现正对项目进行进一步整合,重点包装了一批与宿州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产业、基础能源、综合治理及跨流域、跨省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对接规划编制工作。

与中原各地市有着同质化诉求的宿州入围中原经济区后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令人期待。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