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示 安徽淮北和河南永城面临的问题一样,因煤而兴,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50年,淮北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在为国家贡献大量煤炭资源和电力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地人说,淮北对国家的贡献,是“温暖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与其他资源枯竭城市不同,煤炭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淮北和永城最大的资源禀赋。 虽然两座城市在利用煤炭资源的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但都未雨绸缪,一方面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吹响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记者 吴泳 王战龙 文/图 1 塌陷区洼地变碧湖 安徽淮北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50年,淮北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在为国家贡献大量煤炭资源和电力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据统计,淮北市因采煤塌陷土地有25.2万亩,其中90%以上为农用地,30万农民已无地可种。2009年,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淮北就在其中。 淮北是一座煤城,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作为煤炭基地的淮北应该是一座“天上尘埃飞扬,地下泥水流淌”的城市。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人看不到煤城的痕迹。 早在2006年,淮北市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我国第二批14个国家级园林城市之一。 淮北市烈山区,依偎在烈山脚下的南湖公园被称为淮北的“九寨沟”,这是全国首个在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上建设而成的湿地公园,已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 南湖城市湿地公园原只是杨庄煤矿的一个采煤塌陷区。近50年的煤炭开采,让这里的地面严重下沉,形成了4000多亩的水面。淮北市先后投入了一个多亿进行改造。 现在,当年的煤矿塌陷区,已成为碧波浩渺的湖泊,成为淮北市的另一张城市名片,已成为人们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的胜地。湖面上波光粼粼,湖岸边垂柳依依。草地上,一群孩子尽情地奔跑欢笑,放声歌唱。 在淮北街头,“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的形象宣传口号格外抢眼。淮北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淮北城市转型的一个突破口。 与淮北情况类似的河南永城,也进行着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 据了解,为解决好塌陷区群众的安置问题,永城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造成的损失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就地搬迁、规划新区两步走,积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动员、引导、支持农民搬迁。 在永城东西城区之间塌陷区上规划的日月湖生态旅游景区正在加紧建设,不久的将来,一个水面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也将出现在永城,成为豫东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2 与豫东沙河调同根同源的淮北梆子 在淮北,梆子戏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该市梆剧团艺术家介绍,即使是今天,该市的厂矿、郊区和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唱的仍是淮北梆子戏。 2011年5月,淮北梆子戏被国务院确定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梆子戏,其实源于豫东沙河调,原名就是沙河调或沙河梆子。 淮北市文联相关专家介绍,淮北与豫东比邻,双方艺术交流源远流长。几百年来的文化交流中,豫东沙河调在淮北地界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分,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200多种曲牌。淮北梆子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以增强声调节奏。 除了梆子戏同根同源,流行于豫皖苏鲁四省交界一带的泗洲戏,也在淮北和永城广受喜爱。 泗州戏又称“拉魂腔”,在永城市则被称为柳琴戏。无论在永城还是淮北,这句民谚都广为流传:“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 “拉魂腔”曲调优美,唱词通俗生动,在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一带很受欢迎。 淮北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2月,中国首届豫皖苏鲁“拉魂腔”戏曲大赛在宿州泗县举行。包括淮北、永城在内的豫皖苏鲁四省22支代表队都参加了比赛。永城柳琴剧团的《皮秀英四告》还获得了金奖。 今年11月,由安徽省戏剧家协会、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皖苏鲁豫)拉魂腔戏曲演唱大赛”将拉开帷幕。届时,淮北、永城、宿州等多个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都将派队参加,进一步加深交流。 3 土地流转成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 “除了煤、电、酒,什么也没有”,淮北街头的俗语,承载着几代人对这座皖北小城的记忆。 自1958年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以来,淮北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但资源毕竟有枯竭的一天,过度依赖煤电煤化工产业,并非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在立足于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淮北和永城也在结合当地的传统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012年,淮北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届全国食品工业博览会4月8日至10日在淮北举行。 据了解,淮北市是国家重要的粮、棉、畜禽、蔬菜生产基地,依托黄淮海平原区位优势和特色农畜资源,食品工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已形成四大食品专业园区。 2011年,食品工业成为淮北第二大行业,产值突破160亿元,预计今年可达300亿元。 淮北农畜牧业异军突起和土地流转密不可分。淮北市农委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11年10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0.85万亩,其中流转耕地面积24.69万亩,比上年增加3.85万亩。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淮北市农委工作人员说。 全市通过土地流转开展粮食种植的面积达5万多亩,粮食种植户492户,户均经营面积102.6亩,其中100~300亩的289户,300~500亩的62户,500亩以上的15户。 与淮北相邻的河南永城则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粮油百强县。据了解,永城现有142家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60亿斤,永城每两年举行一次面粉博览会,是全国唯一获得“中国面粉城”称号的城市,“面粉之城”已成为永城的一张“名片”。 4 淮北牵手永城 打造食品工业高地 淮北市发改委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淮北市现在的定位是“立足黄淮海,面向长三角,打造淮北现代食品工业高地”。 今年8月初正式入围中原经济区后,淮北市这一转型战略进一步得到中原腹地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强力支持。 淮北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淮北市盛产棉花、大豆、小麦,这些优质资源为发展现代食品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淮北市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已经和永城市及安徽宿州市初步形成了宿—濉—永粮食加工产业带。 淮北市发改委的专家介绍,永城距淮北市中心不到38公里。该市目前日加工小麦10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有150多家。 近年来,不少永城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淮北、宿州这些临近的原粮产地,直接到安徽投资合作。 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的鑫麦园面粉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在临涣镇投资8500万元,日处理小麦500吨。公司正是永城市的民营企业家过来兴建的。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谈起这种合作模式深有感慨,濉溪县小麦产量巨大,小麦收购价格比永城每市斤低1~2分,每吨可节约成本30~40元。当地便利的铁路还能进一步节约运输成本,且投资环境也很好。 淮北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永城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实力、有技术。淮北市有丰富优质的粮食资源,淮北市2009年建立的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是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已超过60家,到“十二五”末,产值预计将达到300亿。 现在淮北和永城又同属中原经济区这个大家庭,双方完全可以进一步密切合作,把宿—濉—永粮食加工产业带建设好,进一步增加就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