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一天中国人等得太久了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一天中国人等得太久了
——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人民网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我们向莫言表示祝贺!

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走到今天,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我们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不管承认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奖金丰厚、影响力大和权威而为世人看重。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符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著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国文学要走出国门,也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向世界。

当然,只有一个莫言还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同时,没有哪个作家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获得鲁奖是如此,茅奖是如此,诺奖也应如此。每个作家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写作能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

可以期待,莫言之后,还会有中国籍作家或华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要作家敢于正视内心,只要不辜负这个时代,只要创作环境不断改善,有责任的作家必然推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纽约时报:莫言获奖打破欧洲作家垄断局面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3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报道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是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的文化高点。自1901年以来,共有104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去年获奖者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学院去年称,他创作的15部诗集,通过“凝练、透彻的意向,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这个奖项值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报道引述评审委员会的说法:“莫言将魔幻主义与民俗小说,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

报道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被出版商看作是最有可能性得奖的作家,但是评审委员会为奖项本身的不可预知而感到骄傲,评审意见50年间都成功保密。

白烨:中国文学进入世界一流文学奖项的视野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新浪读书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评论家。评论家白烨通过新浪读书向莫言表示了祝贺。他说,这是意外的惊喜,表明了诺奖对文学性的重视。

新浪读书:您听到莫言得奖是什么心情?

白烨:非常地高兴,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新浪读书:您之前为什么说中国文学10年内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白烨:因为我之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有自己的政治标准,我之前认为中国文学在文学标准上是达到了标准,但政治标准达不到。

新浪读书:但莫言的作品也是有批判性的?

白烨:莫言作品的批判实际是文学应该有的对现实的批判,这恰恰是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

新浪读书:您喜欢莫言的作品吗?

白烨:当然,他是中国实力派作家中最重要的作家,30年来都保持了很高的创作水平。我最喜欢他的《红高粱》其次是《丰乳肥臀》《檀香刑》,还有近年的《蛙》,是具有世界水平的作品。

新浪读书:您怎么评价莫言作品的特点?

白烨:莫言作品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非常强地对人性的审视,关于人的命运、人的处境和人的关系,很深刻,力度是很多作家所不及。其次,他对艺术形式非常注重,注重一种感性的表达。他的披头散发的、不加修饰的文字,营造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亦虚亦实的超常的意象。比如《红高粱》里的红高粱,不再是一种植物,而是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的、精神的意象。《透明的胡萝卜》里的胡萝卜,也有了灵性的、神性的感觉。

新浪读书:您怎么看待莫言小说中表现的一个民间的、地域性的、乡土的中国?

白烨:他的乡土立足于山东。但他对本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人性的审视是具有人类性、超越性的。

新浪读书:您怎么看待这次莫言获奖的意义?

白烨:这是对写作者很好的激励。现在大家被很多东西围困,这次获奖能让大家增强自信。也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世界一流文学奖项的视野,在这之前我觉得我们是被低估的。

新浪读书:您觉得之前无法进入一流奖项的视野和译介不够是否有关?

白烨:和译介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否则莫言还能早几年获奖。

新浪读书:您觉得莫言作品中对历史有怎样的表现?

白烨:他对历史的反思很深刻,对集体和个人、事件和个人之间纠结表现得很充分。莫言一直是很大气的,没有那种个人化的、私人化的写作。他的作品中,人的背后都有历史。

莫言获“诺奖”后的反思

□袁浩(河南)

瑞典学院10月11日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而早在此之前,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就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分别占据头两名。

莫言获“诺奖”,注定会在有着深深的诺奖情节的国人中引起相当长时间的亢奋喧嚣。我们为莫言庆贺,为中国作家终于荣登诺奖颁奖席而激动,这都无可厚非。然而莫言获奖,究竟是现实文学生态下的偶然特例,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良好开端呢? 莫言获奖,是否就能真正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激发中国文学的正能量,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在为莫言如愿以偿获奖欢欣鼓舞的同时,不要忘了反思一下“诺奖”何以具备如此大的魅力。诺奖从建立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它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声誉,就是因为它秉持一个文学标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公正性,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与之相比,我们国家和地方各部门每年对单位、个人或产品服务等评出的奖项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但其结果是,几乎没有哪项评奖不遭到质疑,就连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都未能幸免。在文学界,代表最高创作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同样遭到公众质疑,但追溯“诺奖”百余年来却没有出现任何“杂音”,其严谨公正的评选程序和态度,真可谓无懈可击。这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之一。我们更应该从“诺奖”的评选过程中吸取经验,将其融汇到我们的各类评奖中去。当我们自己所有的评选都能够经得住公众的质疑和时间的验证,对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恐怕远比莫言荣获“诺奖”意义要大得多。

此外,莫言获“诺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乃至在世界文坛的震撼确实不容低估,这是一件对于华文创作的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莫言获“诺奖”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我们能摒弃浮躁,淡定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事业的发展中,保持一份对文学的敬畏,保有一份对文字的敬仰,这才是比围观“诺奖”更重要的事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11482 2012-10-12 00:00:00 五 这一天中国人等得太久了KeywordPh——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