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万事孝为先 追远一片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西南有一个叫台郭的村庄
村里一直延续着古老的民间祭祖仪式
2008年“郭氏家祠祭祖”
入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事孝为先 追远一片心
郭广瑞
民国28年修墓时出土的石碑
台郭村家祠

郑州西南有一个叫台郭的村庄

村里一直延续着古老的民间祭祖仪式

2008年“郭氏家祠祭祖”

入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旬老人致力于寻根

“我和郭士林、郭天才公职退休后回到老家台郭村。我们这个村是明朝洪桐迁民来郑后郭氏祖先的择居地。不久,我们陆续接待了十几次洛阳、密县、平顶山等地的家族亲人,他们都是来这里寻根祭祖的。同时我又收到我的老同学刘名汉(厅级干部)从广东寄来的他本人撰写的《郭小寨刘氏家族世系简史》一书,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作为一个世人,谁不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谁不想知道自己的来历呢?因此,我们想努力把台郭郭氏的来历,家庭的谱牒弄个明白。”今年已经81岁的郭广瑞谈起了初衷。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台郭郭氏自山西入郑已有540多年的历史,家族大分布广,俗称“十八片锅”,抱着能找多少是多少的态度,大家到处看古籍、查资料、寻家谱、访老人,把收集到的东西,分别抄写整理下来,又把历代先祖名录分门分支地排成表格式册子。

其实,这项工作郭广瑞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从小就看到很多人到村子里的老坟前去拜祭,那种场面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到侯寨小学任教,发现了村民手里的老家谱本,还见到一些有字的石板。我就觉得这些是历史的东西,应该保护起来。”历史专业出身的郭广瑞怀着这个朴素的念头,到各家各户去寻访。他还自费跑了山西、山东等多个省市的多个地方,并花费了数千元购买相关书籍。

我们常讲“百家姓”,《百家姓》中有400多个姓氏。据中国科学院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2万多个姓氏。子孙虽有万姓之别,而实为同根同源。追根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族群,这么多不同的族姓团结成一个国家,靠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和师道。

祭祖是对祖先和圣贤念念不忘,这是表孝道和师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祭祀祖先就是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中国汉字是智慧的符号,“孝”字是由“老”和“子”组成,把上一代和下一代联系在一起就是“孝”。我们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我们和上一代、下一代都是一体。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教导我们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有德行的下一代,使得家庭、国家后继有人,这是师道。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逢年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祭祖的形式或许因风俗和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郑州西南有一个叫台郭的村庄,村里一直延续着古老的民间祭祖仪式。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郭氏祭祖日。

作为郭氏祖先的择居地,近年来,郑州台郭频频有河南各地乃至外省的郭氏后人前来寻根问祖。2008年4月,“郭氏家祠祭祖”入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郭人的责任感倍增,郭氏祖茔和郭氏家庙也由群众自发组织修葺。据了解,该郭氏家庙为河南最古老、辈分最高的家庙,对于我国姓氏的流传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011年,郭氏后人在台郭村举办了隆重的“辛卯年郭氏拜祖典礼”,来自河南各地的郭氏后人约2000人参加。近日,记者随二七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台郭村,了解了郭氏祭祖的情况,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儒家不乱纲纪、明晰宗支、先老尊卑的孝 “礼”仪。记者 苏瑜 文/图

从杨柳村到台郭村

郑州楹联协会会长郭增磊为侯寨村人,他向记者讲述了台郭村的沧桑历史:

唐朝时期,管城(今郑州老城区一带)到密县(今新密市)之间有一条官道,名字叫“板南洛奴大道”,道路两边有很多村庄,其中一个村庄位于管城西南约25里处,村中有一条小河流过。因河两岸有成片成片的杨树、柳树,景色很是秀美,村庄便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杨柳村”。

宋朝末年,因战乱不断,曾经繁荣的杨柳村开始衰败。元朝末年,烽烟再起,杨柳村的人口再次锐减,仅剩下孟、王、毛3个姓氏不足10户人家。明朝建立后,官府开始组织山西的部分民众向河南一带迁移。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山西洪桐县椿树胡同(一说桥村)的郭氏家族见到官府的文告后,经过再三权衡,决定由郭武功带领部分家族成员移民。郭武功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人,因在家排行第五,又称郭五公。

郭武功一行队伍相当庞大,其二子、二女、三胞侄、十三堂侄等人经过多日长途跋涉,最终来到河南。后渡过黄河来到郑州,被安排在中解保杨柳村居住。郭武功一行人在杨柳村定居后,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深受尊敬。经过数十年的生息繁衍,郭氏家族人丁兴旺,有100多人,使原来仅有数户人家的杨柳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不过,随着郭氏家庭族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谋发展,部分后人陆续迁往他乡居住,分布在郑州及周边的新郑、新密、荥阳、开封等地。

说起这次分家,相当有趣,当时与郭武功同来的共有男丁18人,传说,在分别时,族长把一口日常用的做饭铁锅分成了18片,离去者各执其一,作为日后相认的信物。所以,后人称这一支郭氏后人为片郭。

这样的细节历史上无从考证。但郑州附近的郭姓,初见面时确实有句习惯问话:老家是洪桐县?是不是片郭?从出土的墓志铭以及碑文上,都可发现此类文字。新密市五里店郭氏,“为第十五片,持有锅耳一只”。

根系传承明孝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伦理观念、宗族观念的民族,合亲尊祖、衍德崇宗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传统美德,特别是经过宋代理学家的大力提倡,传统的中国家族组织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更趋系统,日臻完善。正因为如此,根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便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内涵,更具有了维系家庭、维系宗族乃至维系整个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现在的人们很少知道自己祖先的故事、经历,也很少知道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要扮演的历史角色,大都只知道父亲、爷爷的名号及经历。郭氏祠堂祭祖,不仅对于郭氏根系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和影响。”同行的王瑞明老师介绍说。

“对久远的祖先和圣贤,我们尚且念念不忘,那么对眼前的父母、老师,我们能不孝不敬吗?对所有的长辈,我们能不尊敬吗?对自己的子女,乃至所有晚辈,我们能不倍加关心和爱护吗?祭祖意义非常重大,提醒我们要尊老爱幼,提醒我们对所有的人都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是大孝。”

王瑞明是一位“老郑州”,其撰写的关于老郑州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目前,其受二七区文化馆邀请,与郭增磊一同编撰《二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永远的珍藏》(暂定名)一书。据他介绍,祭祖起源于商朝,传承至今已近4000年。中国古代重祭祀,为人生之重大礼仪。

祭祖之根本意义在于教人返本报始,知恩报恩,乃为古圣先贤提倡孝道之重要教育活动,以德治国、和谐社会之要道也。《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孝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大根大本,孝没有了,中国文化就没有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