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此音不绝有传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08年,“古琴制作技艺”
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承人
李一凡通过古琴的制作、演奏,唯愿——
此音不绝有传人
对选择好的制作古琴的木材进行粗加工,刨去多余材料。
凿出古琴中空位置。
每天涂一层大漆,然后擦去,保留极少一层,干了后继续。反复无数遍,直到琴的色彩达到满意度。

2008年,“古琴制作技艺”

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承人

李一凡通过古琴的制作、演奏,唯愿——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而作为四艺之首的琴,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与文人风雅傲然、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尤为契合。孔子师从师襄、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诸葛亮唱空城计时所弹奏的都是琴。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琴”被称作“古琴”。

古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四千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可谓奇葩。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古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虽然近年来,古琴这种古老、高雅的传统艺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当下想听一场古琴演奏并不容易,与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会演奏古琴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2008年,“古琴制作技艺”被郑州市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作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一凡通过古琴的制作、演奏,唯愿“此音不绝有传人”。

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A

做琴不光是个体力活

10月24日上午,我们来到郑州北四环外的一个村庄里,在二七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七拐八绕地找到一处农家小院。这里就是李一凡制作古琴的作坊。

“选址在这儿,一是图便宜,二是图清静。”院内堆着几大摞木板,李一凡说,这些是他多年来收集到的木材。“斫琴对材质的要求极高,这些看上去普通的木料都是我从民间搜集来的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桐木和香杉木。”

李一凡说,做琴最好的材料是有年头的桐木、杉木,可遇不可求。为了收购木料,他曾在山区没日没夜地奔波。在旧货市场寻找到一段好木料,如获至宝。古镇乡村、拆迁现场更是他时常会去的地方。有一次,他在某地发现了一块木头,是修复一处宋代古建筑时拆下来的一段,他费尽心思托熟人花费数千元买回。

李一凡讲解制作古琴的程序除了破木板等环节用到一点电动机械外,其余的挖槽、合板、上漆等全都是手工。屋内一角放置了数十张古琴,李一凡说,那是达不到标准被淘汰的废品,隔段时间会集中销毁。

古琴用的是生漆,这种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汁液,极易氧化,会在短时间内经历“白如雪,红如血,黑如铁”的变化。更可怕的是,这种生漆极易引起过敏。最初斫琴,李一凡对油漆过敏,浑身溃烂、瘙痒难忍,即便这样,他还是放不下手中的工具。经过半年的煎熬,硬是让皮肤慢慢适应了油漆。即使如此,偶尔还是有漆液滴到腿上,腐蚀过的皮肤会起泡,直到湿毒排净才能愈合。

“做琴不光是个体力活,一把琴做下来得两年时间,比学琴更需要耐心。”李一凡说,历史上弹琴之人往往自己斫琴。在他看来,做琴有利于古琴的推广。

几年来,李一凡斫琴百余张,上海、杭州、北京、长春、乌鲁木齐、贵州等地均有人向他定制。中国古琴协会秘书长杨青评价说,李一凡所制作的古琴音色清悦、苍古。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祥霆认为,李一凡斫琴从制式到音色,已可以达到流传至今的古琴的中等水平。

B

古琴工作室取名“夔音堂”

学习打击乐的李一凡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和古琴结缘的。

2000年的一天,李一凡在朋友那里见到有人演奏琴曲,当时还不知道这是“古琴”的他,一下子被这美妙的太古遗音迷上了。接下来,他像着了魔一样,爱琴到了痴迷的境界。当时,博物院除了一张演出用琴和展厅的文物古琴外,手头没有任何资料,他跑遍大小书店、图书馆查寻;乐队的琴不能带回,排练室就变成了家,他日夜研习,足不出户;为了提高演奏技艺和修养,他也曾走遍北京、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寻找名师学习;为节省车费,他徒步在陌生的城市行走,脚板打出了血泡;为了做出一张理想的古琴,他将库存的古琴文物量了又量,把租住的宿舍变成了木工房。当时他工资400多元,在北京听一堂课就得200元,为了省钱,他经常徒步行走在陌生的城市里,饿了就蹲在路边啃馒头。

2008年4月,李一凡和省会一些古琴爱好者成立了郑州市古琴艺术协会,低偿或无偿教人们学弹古琴,不仅如此,他还多方联系,想让古琴艺术走进中小学校,义务为孩子们演奏、辅导,普及古琴艺术。

“协会最初成立时有80多人,现在已经有200多人,我们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雅集。”李一凡把自己的古琴工作室取名“夔音堂”,“夔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和古琴之悠远古意相契合。”

2009年,依然不满足现状的李一凡,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文光先生。“我做出来的琴,大都会先送到老师那里,老师弹了之后,哪里不好,都可以指点出来,我就按照他的意见再修。”

郑州市古琴艺术协会还定期举办古琴公益讲座,与众多古琴爱好者作最亲密的交流,免费为大家讲解古琴的基础知识及如何欣赏古琴音乐。“希望尽我们所能,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提供一个认识古琴、了解古琴文化的交流的机会。”

C

古琴的根在河南

河南的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从相传伏羲氏造琴开始,古琴就在河南扎下了根,直到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中州琴派。河南历史上的琴家高手非常多,如蔡家父女蔡邕、蔡文姬,阮籍等。

公元前五百多年前,晋国著名乐师师旷,以善琴闻名于世,他曾在开封古吹台弹琴奏乐,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与《白雪》。古吹台至今仍坐落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北宋时,还出了个嗜琴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他设有皇家“万琴堂”,收罗储藏天下名琴。

亲近古琴,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到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古琴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融:古琴的身长,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有365天;古琴的身宽,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12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13个月份,而这个数目,又恰好是一张古琴上作为音阶的“徽”数的总和;前广后狭,象征天尊地卑;面弧底平,象征天圆地方;五弦,象征五行。琴面代表天,琴底象征着地。这古琴就代表了天地人和,高山流水。

李一凡说,以前在博物院为观众演奏古琴时,许多人曾问,这里的古筝怎么这么小?正是这些对古琴无知的话,使他下决心推广普及古琴,使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去年,李一凡参加了国际西湖琴会,在斫琴艺术展中展示了他的作品,还演奏了一首《泛沧浪》。他说,只有走出去,交流、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古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我们连续三年在河南艺术中心组织古琴音乐会演出。第一年300人的厅坐满了,第二年有很多想来的人拿不到票,今年我们选择了可容纳800人的音乐厅,票依然全部售出。”李一凡介绍说,“我们计划在北京搞一个以古琴为主,包括其他项目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把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出去。”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