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教育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一届大学生国学圆桌大会举办
郑州三中 喜迎七十周年校庆
200名高考生挤爆公益讲座现场
参加“枫杨杯”英语
风采大赛的同学注意了
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观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顺势教育
切忌拔苗助长
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观点
业内呼吁:生活即教育,家长应理性看待幼儿成长规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给学前孩子的成长设定了“阶梯”状的标准,希望通过《指南》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细观《指南》中对于儿童的标准,远“落后”于现实中孩子们的真实水平。采访中,一些家长称:知道孩子提前学小学的内容很辛苦,但小学入学的方式不变,“小学化”也是迫不得已。一些教师、业内人士在称赞《指南》具体、实用的同时也表达了担忧:过于明确的目标设置,会不会造成部分幼儿园生搬硬套、搞“一刀切”模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记者 唐善普

顺势教育,踮脚走路的孩子走不远

启元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幼儿园的孩子,教育重点在于感受快乐、养成好习惯。比如,启元教育的“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孩子锻炼好身心、开发好智能、培养好习惯、塑造好性格、形成好品质,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综合素质的孩子。

她建议家长,可以多让孩子参加语言艺术、小主持人、创意美术、书法、素描等素质课程,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的负担,并且带给孩子全面的发展。

“事实上那些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时暂时会比其他孩子突出些,但优势到二三年级就慢慢消失了。有些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联大童铭教育中心主管徐伟说,她不主张家长急着让孩子识字写字。因为这一方面会降低孩子对一年级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汉字书写特别讲究规范,而大部分幼师并不具备小学阶段教学的专业知识,一旦教错了,要让孩子再改过来很困难。

“踮脚走路,高是高了,但能走多远?”采访中,多数小学老师认为,幼儿的学习要顺其自然,尊重规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才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家长也是教育者,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开始严重,尤其是到了2009年,更是到了顶峰。此后,由于80后家长不断增加,教育观念也在逐步改变,情况好了一些,但仍不容乐观。

在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曹占武看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发展,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这是《指南》提出的要求。而要想让孩子做到做好这些“标准”,还需要家长对照认真实践才行。

他认为把“素质”放首位,让家长和教育者更明了3~6岁幼儿发展中重中之重的是幼儿的“身心状况,动作发展和生活习惯与能力”。这就要求“家长也是教育者”。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成了另一模样。”郑州金水区艺林艺术培训学校创办人董晓红表示,要改变这种状况,幼儿园也要帮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要求,以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做到家园同步,使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

静待花开,家长应转变拔苗的观念

董晓红告诉记者,《指南》的内容很全面,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上小学时起步比别人低,我们增设课程也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现在有了《指南》,就可以让家长有个参考: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郑州美睿五州幼儿园负责人普兰表示,作为幼儿教育者,都知道在幼儿园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可现实并非如此。如果按照《指南》的要求来教育孩子,在目前教育环境下的确有些脱离现实。

她认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不仅有长久的耐性、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静待花开”,而不是“拔苗助长”,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好一个“好孩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