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场“节”案过后,留下了满满的感谢
今日关注
城市幸福,要让老百姓认可
慈善机构不能迷恋“当官做老爷”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市幸福,要让老百姓认可

□张培元(郑州)

“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全国至少有18个省份明确提出“幸福”的概念,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军认为,各地提出幸福口号,是对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反思,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应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幸福指数只能描述集体幸福,有时老百姓并不认账。

(10月30日《新京报》)

何为幸福?《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如果把幸福纳入施政规划,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比如最早喊出幸福口号的江苏江阴,以“五好”为幸福作注——“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而北京平谷则在“幸福蓝图”中锲入一串数字,即含12年义务教育在内的18个“免费”、包括患大病特困人群救助全覆盖的18个“全覆盖”。

百城造幸福,在希望田野上徐徐展开一张绚丽、壮阔并且充满温暖的幸福画卷。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积累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实现的重要路径。我们为此感到欣喜,但也心存某种忧虑:在某些地方弥散的一股片面、疯狂、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政绩纸面政绩的氛围中,“幸福指数”“幸福城市”等漂亮口号,会不会像GDP那样被叫滥、念歪,甚至弄得扭曲变形?

前不久,央视记者在山西清徐采访时就闹出了笑话,当记者随机询问农民工是否幸福时,被问者没头没脑地回答“我姓曾”。这种驴头不对马嘴式回答,迅速爆红网络,被网友封为2012年又一“神一样的回复”。上述农民工答记者问之所以引发网友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实中有很多人认为,不少写在红头文件里的口号,其实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切身感受无关。

我们的城市,究竟该打造什么样的幸福,“你幸福吗?我姓曾”的问答,给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口号的100多个城市作了意味深长的提醒。打造幸福首先要做好加法,最大限度地增进福祉扩大共享;更要做好减法,为每个人作经济减负、压力减负、精神减负。只有幸福目标、幸福指数、幸福措施与所有人发生联系,幸福才有可能成为大家共同的内心感受,而非表面化的政绩工程。

让幸福成为所有人脸上的笑容、心灵的标签、生活的指征,我们的社会生活才真正属于幸福。百城造幸福,请每位城市管理者必须有如下常识——幸福不姓曾,幸福只有锲入每个人的名姓、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幸福才会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和精神与心灵状态,幸福的歌声才会在城市到处传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