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省
报纸新闻
名专栏
“体质三连降”究竟该问责谁?
媒体评说
央企招聘裙带关系泛滥说明什么?
广告
henandt2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省
报纸新闻
名专栏
“假楼”申遗几时休?

河南省

报纸新闻

名专栏

善意可被误解不能被阻碍

连续的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留在国道上的大货车司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北京市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去了热乎乎的免费盒饭。令人意外的是,面对无私援助,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打开车门,这无疑给当地政府的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延长了救援的时间。

(11月5日《北京青年报》)

这样的情景,多少令人有些尴尬。但在笔者看来,被困司机们这么做,一是源于出门在外,一切都要小心谨慎的正常心态,是源于一种值得肯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他们在长年累月的行车生涯中,可能确实碰到过“趁火打劫”的事情,所以面对相似情景不得不防。

从这个角度说,司机们的拒绝甚至是防备,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不识好人心”,无须过度指责。而站在伸出援手的当地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因为司机们的过于小心和戒备而感到委屈和难过,但是却不能让这种委屈和难过伤及自己的善心善意,阻碍自己的善心善举。只要在救援的过程中多点耐心,多点诚意,相信最后绝大多数司机都能理解这样的好意,接受他们的帮助。

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只发生在当地政府救援被困司机这件事情上,在常态社会生活中,在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都会存在和发生。比如说,职能部门在落实某个政策,推行某项举措的时候,本意是好的,初衷是善的,但是因为公众一时之间只愿意遵循自己的经验去办事,对职能部门的好心与善意无法第一时间给予理解和支持。这种时候,职能部门该怎么办?是“哀其不争”,就此住手?还是通过更加耐心与细致的工作,赢得公众的信任?答案当然应该是后者。

说到底,不管是政府、单位,还是个人,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的善意被误解,但是却不能因为误解而让自己的善意受到阻碍。假以时日,我们总会被理解,总会被肯定,总会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妙感觉。苑广阔

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而享有盛名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而在3日举行的“2012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上传出最新消息: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11月5日《北京晨报》)

众所周知,所谓十大名楼绝大多数“名不副实”,除了名字之外,是彻头彻尾的假货。你说,十大名楼中这个楼、那个楼的,从建筑年龄上讲也就是几十岁,甚至“建成于2001年的南京阅江楼只有11岁”,你靠什么去申遗?且不说申遗程序的复杂和严谨,即便你把最初的程序蒙混过去,但国外的专家过来一考察,岂不是让人家笑掉大牙?金字塔里装上电梯也是金字塔,因为名符其实。你这“名楼”里就是摆上昔日炎帝、黄帝用过的器物,也是文物意义上的“假楼”,毫无意义。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一些人还要这么做,更多还是为了“名利”二字。成了,功成名就;不成,照样名利双收。所以他们才会“另辟蹊径”,转而“把申遗的工作重点放在组织专家学者对我国现存楼阁进行分类研究上,着力挖掘中国名楼文化的内涵”。这样说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真正的“非物质文化申遗”了。你要说我是假货的话,我会告诉你:“我申遗的对象是建筑理念,是文化积淀,说白了就是一张图纸,一张图画,你能奈我何?”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变通能力。也难怪,现在以假文化争名逐利的事情实在太多,又没有什么惩戒成本,这些人何乐而不为呢?

忽然间想去“篡改”一首诗,于是乎,我也做了一回假诗人:山外青山楼外楼,假楼申遗几时休?文化熏得游人醉,他人只把名利收!姜伯静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