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立医院需要摆700万的钢琴吗?
“先救谁”不该是个无解的话题
新京报
“实习生拒订盒饭”何必吐槽90后
“赛课像演戏”同样是一种教育功利
f1105yht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先救谁”不该是个无解的话题

□王聃(湖南)

如果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当这样危急且两难的选择出现时,湖南省长沙县村民肖广果断选择:先救离岸更远的同伴,再将女儿抱上岸。“我当时是考虑女儿情况不危险,才先去救邻居女儿的,因为如果当时我稍微迟一点,她就会滑入深水区,就会没命。”肖广说,他很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抉择,“鱼与熊掌兼得”。

(11月6日《潇湘晨报》)

必须承认,两人都得救、鱼与熊掌兼得——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类似的“到底应该先救谁”,中国人总是不缺乏类似进退两难的心灵拷问。相比起母亲和妻子来,在女儿和她的同伴间选择可能相对容易一些,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最好的答案。但从本质上来分析,它可能仍是一种“围观者说”。真正身处救人现场中的当事者,可能并没有时间去进行太多的道德比较,最理性与下意识的做法,可能是先救最近的、最有可能获救的落水者。

太多的时候,所谓先救谁,不过是脱离真实场景的伪命题。所以,真正值得探究的,是它为何会成为似乎永远也无正确答案的人性话题。在我看来,一切只是因为围观者有着对于道德“属他性”的习惯性认定。即围观者通常认为他人要有着“更高”“更能经受住考验”的道德律,他们习惯以如此苛求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殊不知,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唯道德的世界里,很多事情既无关人性也无关伦理,救人的场景总是具体有别的,救人者的选择也是不能进行简单道德排序的。否则,它只能造成对真相的肤浅判断,或者过度拔高,或者刻意贬低。

要求父亲去先救与自己最亲近的女儿,或者要求男子在妻子和母亲间进行艰难的抉择,说到底只是围观者的一种道德苛求,但此种苛求的持续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一直以来,公众都有着某种对于道德脸谱化的认识,而不自觉地忘记人性、常识、规则等同样重要的东西。一方面他们感慨社会道德感今不如昔,有时甚至断言世道人心“不可救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坚信,道德的火把应该是明亮且无处不在的。此种认定力量是如此强大与无远弗届,以致于它一旦与有着道德意味的“先救谁”事件狭路相逢,就会有做出高下评判的冲动。较之这些围观者,最终“先救谁”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又可以进行一次新的心理宣泄。

关于“先救谁”,它从来都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无解话题,请别把它打扮得面目纠结且没有标准答案,否则,我们不仅无法客观地来看待救人举动,同样无法经由此看到紧急情况下的原始选择之美。救人也好,其他寻常事情也罢,尊重最真实的人性与理性驱动即可。当然,如果能像新闻中的肖广一样“鱼与熊掌兼得”,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