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文娱锐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冯德伦舒淇
幸福与否冷暖自知
校园应是作家再成长的土壤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园应是作家再成长的土壤
钓娱台

□韩浩月

作家驻校,对学生来说是好事,能见识一下名家风采,分享作家的写作经验,没准能在作家的鼓励之下,催生出几名学生作家。但反过来想,作家进校园,对他们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学习、体验的机会?

五四时期的作家,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的文章也常围绕学生而写,那个时候没有作家进校园一说,作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在校园、街头、广场、工厂等各个地方,都能见到作家的身影。但近一二十年来,作家仿佛成为躲进象牙塔里的生物,在各种公共活动中,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作家的影响不再,和他们躲在自我小天地里自娱自乐不无关系。写城市文学的作家没在城市待过几天,写乡土文学的作家在城市里凭借记忆与想象写作,固守固有的写作观念,与蒸腾的时代气息几乎没有关系,这让作家少了一些生猛,多了不少迂腐。最近几年,文学商业化在强行撬动懒惰作家们的嘴,让他们开始重新出现在言说第一线,利益开始驱动作家重返公共生活,这虽然在所难免地出现一些负面的东西,但整体来看值得高兴,毕竟人们的视野不能总被娱乐明星霸占,大批作家出来抢风头,是好迹象。

为了激活校园内的人文气息,一些大学启动了“驻校作家”制,邀请著名作家“驻校”写作。在国外,名作家驻校是很常见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自从1957年起就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在此期间,他做过无数次公开演讲,深受欢迎,其录音经整理后以《福克纳在大学》为名出版。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直接为大学新生授课,大多涉及创意写作等文学课程,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传为佳话。

国内大学的“驻校作家”也有一些,但综合来看,还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更貌似于“荣誉作家”,仅满足于几次讲座或几次与学生的见面,难以在校园扎下根来,更不用说在校园与学生有什么思想激荡,创作出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必须要点明的是,不少作家进校园传播思想、交流文学只是个幌子,卖书才是他们的真实用意,郑渊洁曾公开表示,自己到学校只讲课,不但不卖书,也不收讲课费,能做到郑渊洁这样的作家有多少?

作家进校园,无论于作家本人而言,还是于学校、学生乃至社会而言,都有着良性的刺激,校园应是作家再成长的土壤,是作家再次深入社会的一个踏板,现在学校的“校园精神”普遍缺失,但愿真正走进校园的作家,能在这方面做一些个人的努力。(相关新闻见A39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18988 2012-11-08 00:00:00 四 校园应是作家再成长的土壤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