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 预防:管住嘴还要迈开腿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阳性。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 “巨大儿”或 “小不点” 最易患糖尿病 “以前,提到糖尿病患者,年龄都是在30岁以上的。现在,这个群体儿童越来越多。”郑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勇说,糖尿病的年轻化与肥胖,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等很有关系,其中“黑脖子”是患有儿童糖尿病的征兆之一,成年后可能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为孩子培养一个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 张勇还说,“儿童糖尿病,很可能在怀孕期间就埋下了隐患。”在医学上,把出生时体重等于或大于8斤的足月新生儿称为“巨大儿”。造成巨大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孕妇在孕期补得太过了,导致孕妇体重激增,巨大儿也随之同步上升。巨大儿不仅对母子健康存在不利影响,而且巨大儿日后的健康状况也有诸多隐患。巨大儿进入儿童期后容易发胖,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张春明表示,除巨大儿外还需警惕的是低体重儿,也就是出生时体重低于5斤的这类宝宝,由于宫内生长发育受限,出生后会出现一个“追赶生长”的现象,这类宝宝日后成为小胖子的概率大增,患上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很大。 因此,张春明提醒准妈妈们注意,怀孕期间随便吃吃喝喝,很可能就吃出两代人糖尿病。所以,孕期要管住嘴,吃得均衡些,既可避免自己患上妊娠糖尿病,也让下一代远离糖尿病高危人群。 多种因素导致 可分四种类型 据了解,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遗传、妊娠、肥胖等。专家解释说,比如肥胖因素。约有一半以上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另外,近些年来,中外学者还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还有,长期摄食过多,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所以也有专家提出,“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多”。 张勇介绍说,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此型患者起病较晚,病情较重,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人或老年人,起病较慢,病情较轻,体型多肥胖,其发病率很高。三、妊娠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身上。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女性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同时,还有一种称之为糖尿病妊娠,是指妊娠之前就有糖尿病的妇女,妊娠之后糖尿病仍会持续存在。四、其他类型或称继发性糖尿病。包括一系列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的糖尿病,这些糖尿病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糖尿病的危害 肾和心脑血管易中招 据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糖尿病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专家史秀英介绍:糖尿病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疾病根据调查目前还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那么,这种疾病都有哪些危害呢? 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黏聚,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数。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的预防 管住嘴迈开腿是准则 “其实,糖尿病的危害是可以降低的。”张春明说,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的慢性病,具有“病程长、不传染、可控制、无法根治”等特点。只要通过改善生活环境,至少有八成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延缓发病或能够预防的。而改善生活环境包括促进健康合理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同时,对重点人群中加强糖尿病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那么,多长时间检测一次血糖呢? 张春明说,血糖监测间隔时间视糖尿病类型和病情而定,以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原则。应该按医生的建议检测血糖。 全天血糖谱包括:三餐前后、睡前、夜间共8个时点,对病情不稳定者、妊娠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者每2~4天测1次全天血糖谱。 初发病及调整药物者:每周测4次,每次选8个点中的不同时间点。 病情稳定者:每月测4~7次,每次选不同的时间点;三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一次。 据专家介绍,血糖控制范围:检测结果保持在2.8mmol/L以上、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而餐后2小时在7.8mmol/L以下,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低血糖(<2.8mmol/L)的发生。 记者 董亚飞 蒋晓蕾 李鹏云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