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杨丽萍即兴跳舞 每场都有新内容
真的不需要了吗?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心灵鸡汤女士”不需要了吗?
真的不需要了吗?
于丹北大遭轰引发文化大讨论

于丹在北大发言被呛离场的事情,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学术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学者观点不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新农学派联合创始人马达飞认为:其实所谓文化,贵在“兼容并包”。李泽厚曾说:“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于丹北大遭轰只能说,文化复兴,文人素质,还需假以时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北大学子一般绝对不会无端地对一位大师无理的;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我们恰恰要为北大学子的举动喝彩。

微博发声种种

网友魏开忠:北大已经斯文不在。于丹固然浅薄,但来者是客,北大人文百年,至今居然不懂起码的尊重,令人不安。

网友@SummerBlossom认为,于丹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的确让人反感。

网友雁门愚人:在网上看到题为“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观众称其亵渎艺术”,觉得此举虽有些过分,却也是“得体”的表达,因为我也早觉得于丹该醒醒了。年初她在央视讲古诗词,就那么忸怩作态,晦涩难懂。演艺界的丹丹都懂得急流勇退,愿教育界的丹丹也能知趣收手,别让此“不得体”的一幕再上演了。

网友刘楚汉:这事实上在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商业也有追求,娱乐也有底线,否则,离尴尬上身也就不远了。钟合

一次次的争议事件

●2010年,于丹的《于丹〈庄子〉心得》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北大、清华、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2010年,于丹代替余秋雨入主青歌赛的消息传出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反馈。有网友说:“于丹文化底子跟别的百家讲坛老师比,薄得太多,百家讲坛中硬伤一堆。事实上,真正做学问的人是不会来当评委的,只有那些浮华的所谓文人热衷于这类活动。”

●2012年,有人在中国作协公布的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名单中发现了于丹的名字,由此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于丹是学术明星不能算作家。

脱口秀

好一场“游园惊梦”

于丹北大一游,换来的却是噩梦般的“游园惊梦”,却不知,惊的是北大,还是于丹?

对于“电视学术明星”,人们有着暧昧难清、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感受。易中天教授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调侃,有些人之所以送他一顶“学术超男”的高帽,并不是恭维他学术做得好,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喻他也会像“超男”、“快女”一样,蹦跶不了几天。

易中天也好,于丹也罢,“电视学术明星”早已从学术的“冷板凳”中解脱出来,进入大众传媒这一热门行当,“将大学讲堂搬到荧屏上”,以通俗的语言进行经验型知识的传授,缩短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连接距离。只不过,当学术遭遇收视率,当悬念制造成为惯用伎俩,当背后的利益链条若隐若现,“电视学术明星”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老百姓的“口水”——常识错误也好,语出惊人也罢,商业化和娱乐化成为两根最大的“软肋”。

其实,早在2007年,于丹就以106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位。公众的纠结点,显然在于担心“电视学术明星”在商业浪潮中迷失主体性,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为了推销新书,于丹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论是上杂志封面,还是在知名网站上点评高考作文并向考生送祝福,抑或是在多个城市开讲座,她总是千方百计地迎合着潜在的消费者。学者身份和角色扮演的错位,公共形象受到质疑,才是于丹备受争议的关键。

曲意迎合也好,“互搭梯子”也罢,即使能牟取暂时的利益,也对长远发展不利。一心钻到“钱眼”的学者,必然会成为知识的“特洛伊木马”,造成公共文化生态的恶化。杨朝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21590 2012-11-20 00:00:00 二 真的不需要了吗?KeywordPh于丹北大遭轰引发文化大讨论“心灵鸡汤女士”不需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