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日报: 敢于向坏习惯说“不” 关于治理公款吃喝的议论,一直广受关注。日前,有一位地方官员公开声称,取消公务接待不现实,理由是“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吃请”。诸如此类的“习惯说”,还有不少。习惯有好有坏,关键在于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以开阔的政治胸怀、开明的理政心态、健康的生活情趣,明确哪些是好习惯,明辨哪些是坏习惯,善于坚持好习惯,敢于向坏习惯说“不”,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京华时报: 寒冷的街头还有多少陶家孩子 经排查,贵州毕节5名非正常死亡儿童身份已确认,七星关区分管民政、教育等相关负责人及小学校长共有8人受到了严肃处理。这些孩子系当地3名陶姓兄弟之子,最小的9岁,最大的13岁。面对这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处罚相关责任人或许是比较容易的部分。从长远来讲,该如何加快完善儿童权利保护机制,让广大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得到及时保护与救助,才是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头等位置,才能为社会赢得未来。当我们为陶家孩子的命运痛心不已时,别忘了在寒冷的街头,可能还有更多的“陶家孩子”。 中国青年报: 你的调查不代表我的幸福 幸福话题持续在媒体发酵,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目标。但这一现象,既令人鼓舞,又需谨慎期待。虽然,公众对“幸福入政绩”充满期待,但在一个一无评选标准,二无监管保障的语境下,各路幸福评选活动难免会沦为“脊梁奖”和官员要求政绩的筹码,公众也难逃“被幸福”命运:在今年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排行榜中,合肥排名第一,青岛排在第15;而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榜单中,青岛列第一,合肥仅排名第27。连合肥市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幸福到了何种程度”。 新京报: 国企的首要任务不应是“翻番” 黑龙江省近日出台国有企业“五年翻番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到“十二五”末,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大项目投资达到980亿元,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一个更宏伟的目标,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路程,而仅仅依靠国有企业是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的。对于政府来说,更需要做的是努力建造一个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让民营资本能够与国企展开公平竞争,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掌握到市场资源,从而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和辛勤的劳动来实现收入增长。 广州日报: 白酒标准,国标不能“醉无语” 日前,一则酒鬼酒含塑化剂超标达260%的报道引发了白酒行业的争议。前晚,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称,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某些媒体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就断言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中也说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既然眼下的白酒国标中还没有塑化剂含量的标准限定,那么中国酒协当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在白酒国标中补上这个漏洞。而不能以“没有标准就推断超标是不负责任”的不负责式表态,为酒企开脱。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