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众质疑
今日关注
媒体评说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公众质疑
吴之如 图

谁有特权

饕餮野生大餐

□刘健(湖北)

近日,记者在江西省资溪县采访时发现,当地有餐馆、酒楼偷偷宰杀出售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猕猴。记者注意到,一家餐厅的收银台旁挂着抚州市公务消费定点商家的牌子,据店老板介绍,这个牌子是“三公”消费办公室颁发的。

(11月28日CCTV新闻)

历史上,珍馐美味原是王公贵族的专属。他们仰仗特权,无所不为。而今是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然而,在国家法令严令禁止下,当地竟出现“三公办”定点酒店兜售“野生大餐”事件。敢问,是谁在享用野生动物?是谁启动了“天下通吃”的特权?是谁让非法交易变得畅行无阻?

若非“三公办”有言在先,便是监管部门视而不见。总之非彼即此。究其原因难逃欲望二字。

人类的尝新欲望无限。吃久了粗茶淡饭,总会想山珍海味,吃腻了珍馐美味,又想尝点新鲜。民间流传这样的段子: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汽车,水里游的除了潜艇,没有什么人类不敢吃的。十年前,果子狸引发“非典”吓坏了全世界,继之而来的禽流感也让世人胆寒。只可惜,“病从口入”的道理至今有人不明白。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公益广告再光辉,也难抵制金钱诱惑。为牟取暴利,商家、偷猎贩卖者、食客暗结成巨大产业链,数不尽的野生动物顷刻间变成“网中物”。由于缺乏必要打击和市场监管,野生动物随即变成吃货们的“盘中餐”。而席间恐不乏一些肩负保护管理职能的官员。

或许,当事者会觉得冤屈。因为,一道菜动辄千百元的饭局,往往是地方政府招待上级领导、迎接各种检查而特意推出的“杀手锏”。而恰恰这种“不唯事、只唯上”的“特权思维”悄然钻进食物链,继而演变成一场“间接杀戮”。但无论如何,捕食野生动物的经济链条已赫然在法律职权阵前挑战,我们岂能临阵退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