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都市闲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电自述
义利从来孰重轻
爱情“借贷”终需还
晚上在哪儿休息
不必每件事都做到完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义利从来孰重轻
[ 世说 新语 ]

□杨亚栋

义,是公正适宜的道理,是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崇高性。同时,古人认为财利是养命之源,勤劳、勇敢、智慧,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追求财富天经地义。

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义与利的关系处理显得很暧昧。怎么全面认识并运用好义与利的对立统一性,给“利”一个扎实的学理位置,同时又发扬“义”的规范功能。这需要我们从经典哲学的角度进行明理。

“义”是人在社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进一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规范人们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本质在于: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取决于物质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说,人首先是生理意义上的人,需要吃喝住穿,要做到诚信守义就“首先必须劳动”,有那个实力,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弦高智退秦师”,办成保全国家那样的大事情,没有十二头牛作为资本“犒劳”秦军,怕是分量不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能够保护住义嫂的体面不受凌辱、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得有浑身本事和青龙偃月刀作为安身立命的本钱。要想赢得道义的高名,每个人就应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和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今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每个人都必须产生一个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律奋斗,自食其力,自觉地为社会积累财富,再靠社会发展获得个人财富。那么,“义”才可能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至此就有条件维系信义,使“天下朋友皆胶漆”,使我们生存的社会更加和谐。

人的需求是讲究层次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仅停留在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更落脚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样“义”才不说教、更鲜活,充分发挥能动、反哺作用,在推动社会稳定、繁荣的同时,得以更牢靠地坚守、更长远地彰显。

《论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贤有着高尚的义利观,是我们的好教材。而很多不义之举也在于一个“私”,因为好逸恶劳想走捷径,所以不愿意辛勤劳动走正道致富;因为唯利是图,所以不遵守“游戏规则”,铤而走险。这恰是不义而富贵者劣根性之所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