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新闻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终于走上了“还账路”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次次计划,一次次落空49年后
感觉到双腿越来越疼的他
终于走上了“还账路”
这条路,曾在心里规划了无数次
“趁我还能走动,赶紧把心愿了了”
雷福亮提出要把多余的30块钱退还给史立法,被他果断拒绝。
史立法家里,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一次次计划,一次次落空

49年后

感觉到双腿越来越疼的他

这条路,曾在心里规划了无数次

“趁我还能走动,赶紧把心愿了了”

破旧的小院里杂乱堆积着各种农作物,简陋的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这是第一次走进史立法家的印象。

漫长的49年中,老史曾多次规划过自己的“还账计划”。然而,在家庭困难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下,一次次萌生在心头的想法始终未能及时实现。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腿越来越疼了,趁我还能走动,赶紧去把这个心愿了了。”这句话,老史在前段时间曾对老伴说过无数次。

记者 常亮 文/图

最难时刻

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雷龙池

“为啥会想起跑那么远到上街找雷龙池借钱?”

听到这个问题,老史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缓缓抬起头望着远处,那段流逝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仿佛再次浮现在眼前。

他与雷龙池早在1958年就认识了。“1958年那会儿,我刚开始干修眼镜、修钢笔的手艺活,最先去的地方就是上街。”

雷龙池在上街是个修秤的手艺人,经常在街头遇见老史。

“1959年的时候,我还在他们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哩。”随着来往越来越频繁,史立法和雷龙池很快成了要好的朋友。

从1960年开始,由于家里环境太差,急着挣钱的史立法带着工具箱从上街来到了郑州。“还是大地方挣钱多。”每天都能挣两三块钱,他把自己的摊儿安在了郑州。

“所有朋友里,雷龙池的心眼最好,待人最真诚。”这句话,一直都是老史心里对雷龙池的评价。

这也是老史后丢失工具后第一时间想起找雷龙池求助的原因。

家庭困难

他无数次还账计划都落了空

1963年,史立法的父亲突然去世,家里所有的重担全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无奈之下,他放下了干了多年的手艺活,回到了村里。

“家里人口多,为了生活,天天拉着架子车挣工分。”1964年,他结婚时家里几乎困难到揭不开锅。

“两只鸡子,一间破窑洞。”这是老史的老伴当年嫁过来时对家里的唯一印象。

时光荏苒,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4个孩子的出生,曾多次手里有一点钱剩余就向老伴提起还账打算的老史,最终还是一次次落了空。

“家里俩女孩都是初中毕业,缴不起上高中的学费不上了。大儿子更早,小学毕业就回家干活了。”老史的老伴一直远远地坐在门口,听到说起家里以前的生活,忍不住转过身去一个劲抹着眼泪。

2006年,小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杭州一所大学。高昂的学费,又一次阻挡了老史还账的脚步。

就这样,40多年过去了。老史的还账计划从来没有实现过。随着大儿子在煤矿上打工慢慢挣些钱,小儿子也在去年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家里的环境稍微有了一些起色。

雷福亮

要永久收藏这50元钱

拿到史立法归还的50元钱后第五天,雷福亮带着礼物来新密白寨镇石沟村看望过老人。

“第一次来,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那一天,紧紧握着老史送来的50元钱,雷福亮满眼泪水地走进了老史家。

“中午想请叔叔阿姨吃顿饭,我还专门给二老点了很多好菜。但是没想到……”好说歹说,雷福亮把老两口拉到了村子附近一家看起来装修不错的饭店,然而,吃完饭结账时,雷福亮几乎难受得哭出声来。

“已经结过账了。”刚走到吧台,雷福亮就从饭店服务员那儿听到了这句话。

回到上街,雷福亮心里从此多了一件牵挂于怀的事儿。

雷福亮说,这次来看望老人,想找机会把上回“欠”两位老人的情谊补偿过来。

昨天中午1点多,这顿饭还没有结束,雷福亮提前下楼来到了吧台前时,再次听到了服务员那句他最担心的话:“刚才老人的孩子已经付过钱了。”

雷福亮满脸焦急地站在吧台旁与服务员沟通了很久,终于说服了她,让她把钱退给老史的大儿子。

这顿饭即将结束的时候,雷福亮毕恭毕敬地端着一杯白酒站了起来,与老史碰杯前,他嗓音沙哑满脸深情地说了一句话:“叔叔,这张字条和50块钱,我一定会好好地收藏起来。今后,我要把您的诚信故事讲给家里所有的孩子听……”

线索提供 苌先生(稿费100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