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关注教育那些事儿 上一版3  4下一版
要不要让孩子都变“少年派”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学吧,周围的孩子都在上
学吧,看着那些题目实在是“坑人”关注“奥数”
要不要让孩子都变“少年派”

不学吧,周围的孩子都在上

学吧,看着那些题目实在是“坑人”

关注“奥数”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

在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少年“Pi”运用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加一点数学知识,改变了自己被嘲笑的命运。

而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π”变得没那么有意思了,孩子们学奥数成了升学、择校的一种手段。

记者 张勤/文 张翼飞/图

小学一年级的奥数题难倒孩儿她爸

家长胡先生在他的微博上贴出了两道女儿奥数书上的题,寻求大家的帮助。

他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每天会给家长手机上发一道奥数题,让回家做。我也给她买了奥数书。”他说,孩子庭喜欢做题,但有些题目还是超范围了。

孩儿爸提问:

@胡:4只黄鼠狼来鸡妈妈家偷鸡,被勇敢的鸡妈妈鸡爸爸打死1只。鸡妈妈家还有几只黄鼠狼?

网友回复:

@王w:跑完了?

@胡:标准答案,我也这么认为。但妞说,除了0只,也可能是1只,那只打死的跑不了,而且应该是在鸡妈妈家被打死的。

@ZZT刘:肯定是4只。黄鼠狼岂能因为被鸡打死就放弃美味?

郑州市一所热点小学的校长说,奥数题的解题思路和平时的学校教学内容不同,对于没有专门学习奥数的人来说,题目看着都比较“别扭”。

记者还找到一些奥数题,大家有兴趣可以解一下。

题目一:有5袋零件,每袋都是5个。其中4袋是合格的,1袋是次品。合格的零件每个重10克,次品每个重9.5克。请你用秤只称1次,就找到那袋次品。

题目二:现有12个小球,其中有1个和其他球重量不一样,但不知道轻重,请用天平称3次找出这个不一样的球。

题目三:有一个专家被企业专车定时接送上下班。某日专家早起无事,提前1小时从家出发向企业步行走去,半路遇到接送的汽车后上车坐车到厂。专家因提前出发故比平时早到了5分钟,问专家在路上步行了多少时间。

六年级小学生:学了三年奥数,不快乐

中原区一所热点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王迎(化名),每到周末就会去一所培训学校补课,有英语,也有奥数。她说,妈妈从三年级开始给她报了奥数班,说是为将来上初中“打基础”。

“我不太喜欢上奥数课。我的数学成绩在学校里挺好的,但是一看到奥数题,脑子就混乱了。”王迎说。

“现在民办学校招生,一考外语,二考数学,很多数学题都是奥数题。”王迎的妈妈说,女儿的英语不用担心,但数学成绩需要再提高提高。

不过,爸爸并不主张给女儿报奥数班。“我看过孩子的奥数题,什么鸡兔同笼,一个大笼子里关了一些鸡和兔子。数它们的头,一共有36个;数它们的腿,共100条。问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王先生说,这样的题目太坑人。

同样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张小雅(化名)就比较“幸运”。

因为数学成绩不太好,小雅的爸爸给女儿报了奥数班。可是他发现,孩子被弄得越来越糊涂了,“孩子很难受,我就给她退了,又报了一个数学同步班。”张先生说,这样的班对孩子才有帮助。

一篇作文:令人烦恼的奥数

《我的烦恼》是老师布置作文时经常会出的题目,而不少学生会写到“奥数”。

二七区一名三年级小学生文扬(化名)在作文中写道:今天,妈妈走到我身边,开心地说:“扬扬,下午妈妈要带你去学习奥数。”“啊,又要报补习班呀?”我大声叫道。妈妈耐心地对我说:“小孩子要多学习,长大了才能做个有用的人。”我从心底知道说不过妈妈,便不再说了。

下午, 妈妈开着车带我来到了奥数老师家里。房间里时不时传出小朋友的声音,看来许多同学已经早到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门,不知道奥数到底难不难。我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第一节课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感觉并不难。但是,到了第二节课,老师增加了难度。有些题,我感觉听得一知半解。第二节课也很快结束了。老师也真“不客气”,布置了很多家庭作业,我一直做到晚上9点钟才把作业做完,人也感觉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真是令人烦恼的奥数呀!

11月24日,星期六,位于中原区的一所培训学校外,上奥数的学生陆续下课了。

“好难啊,好多不会做啊!”一名小女孩嘟着嘴跑到妈妈身边,埋怨上课内容太难。四年级的思雨告诉记者,第一堂课老师就教“数列”,以后还会有关于几何的问题。

陈先生读四年级的女儿也在上奥数班,他对奥数班颇有微词:“我女儿学习成绩不错,但在奥数班常常‘碰壁’,她总说奥数难、听不懂。我看过她那些题,四年级就要学等差、等比数列。”

学不学奥数

家长也烦恼

近年来,国内各种以远高于课堂数学教学内容为主的课外数学提高班、培训班纷纷冠以“奥数”的名号,使得“奥数”培训逐渐脱离奥赛选手选拔的轨道,凸显出泛大众化的特征。

虽然不少知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谨防“奥数”走偏的呼声,但“奥数”成绩与中学升学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奥数”内涵的扩大化趋势难以阻挡。凡是各学校、团体主办的各种赛事,针对性极强的课外数学培训统统披上了“奥数”的外衣,脱离课本、强调技巧成了“奥数”的代名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即使给孩子报了奥数班的家长,心里也是有些挣扎、纠结的。

家长陈女士说:“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儿子的老师说,应该给他报个奥数班,我就给报了一个。”最初,每次上课陈女士都旁听,慢慢就听不下去了。“现在儿子拿来的题我居然不会做了,而且感觉出题越来越变态。”陈女士说,本来儿子学习不错,可他有时做不出题就会发脾气着急,自己也跟着一块儿急。“我不知道学奥数的意义是什么,感觉现在的奥数追求竞赛功利性的成分远远大于解题的乐趣。”

网友“菩提tree”说:奥数有的题就是很蹊跷,特别是一、二年级有的图形题。有的题大人做起来也找不到思路。我觉得,奥数适合喜欢学数学的孩子,能进一步开拓思维和思路。孩子喜欢学就让他继续学!只是不要把学奥数当成升学的跳板。

网友yybdomain说:看过一些奥数题,不觉得对孩子真正地理解数理知识有任何帮助。

在市内一些培训班外,许多受访家长都表示,让孩子学奥数是无奈之举,因为“别的孩子都报了班,我想让他考个好点的学校。”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