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讲收藏:无心插柳,繁茂成荫 讲家具:深藏着中国儒家思想 在郑州东大街福华大厦旁边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巷子里,有一处规模不大的客家文化博物馆。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博物馆里每一件价值不菲的宝贝,都凝聚着馆长詹松镇多年的心血和梦想。近日,记者在客家文化博物馆采访了詹松镇,詹松镇对文物收藏的痴迷、对传播客家文化的执著追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广东潮汕的客家人,河南是客家人的祖居地,来到这里就算回到了家。” 从他随意安然的谈吐中可以看出,他早已入乡随俗,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地地道道的郑州人了。 熟悉詹松镇的人都知道,三十多岁的他,不仅是企业界优秀的青年才俊,同时又是资深的收藏家、鉴赏家。因为热衷这项事业,他每年都要拿出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用于文物投资。多年来,他一直奔走于各个地区寻找藏品,如今他的收藏品已有相当规模,最主要的是克拉克瓷和明清家具的收藏。 许多朋友都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执著于收藏,执著于客家文化的传播,詹松镇坦言:“收藏文物,研究克拉克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使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他甚至认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最终驾驭不了财富。”记者 尚新娇/文 马健/图 破解克拉克瓷之谜 中原文化的一种回归 詹松镇的收藏史可谓有一定的年头。从十几岁开始收藏,至今已结缘20年了。 在展馆里,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克拉克瓷。詹松镇介绍,克拉克瓷是外销的青花瓷。这种瓷器自明代起大量地从中国海运销往欧洲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海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说起与他与克拉克瓷的渊源,得益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他的家乡潮州饶平以烧青花瓷为主,饶平青花瓷与粤东诸多窑的明清青花瓷一样,主要供出口外销,成为克拉克瓷家族的一部分。直到清初“海禁”,这一地区的外销制瓷业衰落下来,克拉克瓷也随之销声匿迹。 由于当地人很早就具有文物收藏意识,还是小小少年的他从大人那里耳濡目染,跟着大人一块观窑址,看瓷片,慢慢积累了许多克拉克瓷方面的知识,对这种烧制于明代的青花瓷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兴趣和热爱。 据说,当时古玩非法贸易猖獗,一些古董因此流向海外,看到很珍贵的古代瓷器从家乡流出,詹松镇很痛心。他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保护这些瓷器。之后,他辗转经商,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有了经济能力后,便把目光转向对克拉克瓷的收藏和研究。2000年初,他对家乡饶平周边的明清窑址进行考察,大量收集各类青花瓷片标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外销瓷的中外资料,在破解克拉克瓷之谜中有了新的发现。 来到两只畸形青花瓷面前,他讲道:“这叫奇瓷,因在窑中畸变而造型奇特,别有一种美的力量。”奇瓷,首先在姿态之奇。詹松镇的奇瓷藏品,个个都形象生动地叙说着一份窑炉中的浴火传奇。进窑炉时胸怀大器之梦,出炉时却成为一件烧残的奇器。“唇口相依”“鱼跃龙门”是他为两只奇瓷取的充满想象力的名字,詹松镇饶有意味地说,残造就了奇,奇也鼓舞着残,可以说这里面有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与人生一样,让人有无尽的回味。 他又打开专门存储克拉克瓷的小仓库,地上架子上满是,每只瓷器,包括碎瓷片都认真做了编号和归类。詹松镇介绍,中原的瓷器比较高古,客家制瓷是在南迁之后,与当地文化融合之后才有的。这种瓷器在明清年间多用于外贸出口,内地鲜有流传。把它们从南方带回来,也是中原文化的一种回归,在这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为省市博物馆专家研究克拉克瓷提供了充足的物证。 收藏明清家具 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喜欢买旧家具。你看我这里的客厅,没摆过沙发什么的,全是旧的有些名堂的明清家具。旧的有历史,有故事,从经济利益讲还可增值。” “中式椅子符合科学的人体生理结构,另一方面,还有文化的东西存在。它硬硬的质地和板正的结构要求人正襟危坐,大方得体,这样才符合儒家思想……”接着,他又从中引申出“中正仁和、正大光明、胸怀坦荡”等儒家思想精髓,没想到,古代家具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放眼望去,詹松镇的收藏蔚为大观。他的客厅全是明清家具,连我们坐着喝茶的椅子也是。墙上挂着是明代十二联木刻的治家做人格言,还有一幅“家藏太史书,座对贤人酒”的清代木刻中堂,材质透着岁月打磨出的黑亮包浆,代代相传的圣贤遗训历历在目,给后人以启迪自省。 家具收藏中,詹松镇最钟情的莫过于金丝楠木了。比起红木,詹松镇认为,楠木自古以来为帝王专属之本,所以更具帝王气质。詹松镇用“温软香艳、芬芳淡雅、高贵华美”12个字来称赞金丝楠木的品格。 “这张金丝楠木圆桌是我五六年前收的,桌面为直径一米五的独板,你从背面看,可以看到山峰纹、虎皮纹、水波纹。下雨的时候,它会透出丝丝幽香,可以起到清洁空气的保健作用。” 问起收购时的价格和现在的市场价值,他的回答让记者吓了一跳,“当时只五六万,现在则估计上千万了。当时只知是楠木,不知它的含金量,只是出于热爱才把它买来的。” 在他的收藏史中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小故事,不求功利的收藏也使他有了不少意外收获。 “收藏最奇妙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他指着博物馆的紫檀条案说,几年前,原本是冲着一个做工精美的佛龛去的,不料卖家竟说佛龛是和条案在一起的,单个不转让。那条案上满是灰尘,初看弄不透它的材质。詹松镇放弃了收藏。后来辗转几次,因对方老人离世不久,家中兄弟姊妹正在分割财产,便将佛龛和条案一起作卖。 拉回来后,看着满是黑漆的条案,詹松镇并未作紫檀想。因为古典的紫檀家具是从不上漆的。后来,行家从没有黑漆的条案底部识别了这只珍贵的紫檀家具。人们推断,紫檀条案被“黑”的真实原因是避免被皇家强征,主人不得已而为之。想来,它蒙过了很多人的眼睛,却被詹松镇无意中收走了。在詹松镇的博物馆里,它算是镇馆之宝了。 当然,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也有买亏、被骗的时候,但他也只是悄悄反省:哪儿错了?下次一定注意,而不会特别地在意。他认为正是“损失”让他买到了知识和经验。 畅谈未来 计划建一个公众性质的客家文化博物馆 詹松镇说,搞收藏是因为对文化的追溯和崇敬,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难忘的经历。所以,他对自己的藏品极其珍视,大多是收而不出。这是他与别人搞收藏的不同之处。“有时我卖一点东西,马上又买回来,只有它们在我手里我才安心。” 詹松镇孩子气地笑道。 熟悉他的朋友开玩笑说,有些人挣了钱去泡女人,乱花钱,詹总不是这样,他‘泡’的是文物。詹松镇接过话说,和它们待在一起的感觉很好,就好像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让人眷恋不舍。 他的一位开超市的朋友对詹松镇的举动虽然敬佩有余,但是理解不够:“詹总是爱文物胜过爱自己。他收藏不是为了交易,而是做公益,摆在这里让大家来观赏,而且还是免费观赏,所以他对个人没好处,这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做得到。” 河南省客家商会名誉会长范国甫先生这样评价,詹松镇搞收藏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它把这些珍奇的带着客家文化烙印的文物带到中原来,是中原文化的一次回流。 “把客家文化带到中原来,他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构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到客家文化博物馆来过的参观者纷纷给予如此赞誉。 据了解,詹松镇的努力正在引起省市文物部门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当下,河南正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其战略定位之一,文化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是中原文化的外延,它的回流是一种文化的回归,精神的回归。” 畅谈未来,詹松镇动情地说:“计划在河南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客家文化博物馆,把私人的博物馆上升为公众性质的博物馆,把我所有的克拉克瓷、明清家具等都放进去,博物馆的外墙上也要贴上克拉克瓷片。让更多的中原人一睹客家文化的风采,了解那段历史和文化,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