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朱氏彩绘 中原奇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能在几厘米的纸和木板上沥出头发丝般的云龙和花鸟异兽
先后入选郑州市、河南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氏彩绘 中原奇葩
棉油松香制眼球
只有两人会做
走近郑州 文化遗产 质 物 非

能在几厘米的纸和木板上沥出头发丝般的云龙和花鸟异兽

先后入选郑州市、河南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绘,近几年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间异常流行,彩绘因其能展现个性化的自我而备受年轻人喜爱。其实,彩绘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成语“雕梁画栋”由此而来。后来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被两者广泛运用和发扬光大,无论服饰、工艺品还是生活用品,都不乏彩绘的身影,乃至很多人都误以为彩绘是舶来之物。

中国建筑彩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它自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除了主要的梁和枋,其他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也都精雕细琢。

中原朱氏彩绘,从清末至今,一脉单传已至五代。朱氏彩绘的绝活“能在几厘米的纸和木板上沥出头发丝般的云龙和花鸟异兽,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去过中岳庙的人,都会被大殿中两尊高达6米、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的镇殿将军像所吸引。这两尊彩绘泥塑采用中原民间传统工艺精雕细琢,在全国也属罕见。而这精美之作,便出自朱氏彩绘第四代传人朱彦林之手。

12月2日,在朱氏古建园林彩绘有限公司里,当朱氏彩绘第五代传人朱长存极其认真地向我们这些门外汉讲解贴金箔秘籍时,我从他专注的神情中感受到朱氏彩绘五代传承的精神之源。记者 苏瑜 文/图

A

3D古法传承百载

作品遍及少林武当

中国古建筑之精美,常常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来形容,讲的就是建筑彩绘的技艺,而其中的佼佼者,便属河南的朱氏彩绘。河南的少林寺、白马寺、湖北的武当山道观……无不有朱氏彩绘的作品。内地古建筑专家秦曙光更大赞:“这种工艺可使传统彩绘3D化,除故宫的专家外,只有朱家培养的彩绘师能掌握。”

朱氏彩绘起源于清末,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历经五代,一脉相承。朱世显、朱运洪父子是朱氏彩绘的创始人,作为工匠,无房无地,只能漂泊谋生。湖北武当山的彩绘、泥塑,河南汝南县东关的“城隍庙”彩绘塑像、南海学校“书香阁”就是他们父子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

而朱培修、朱彦林父子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使得朱氏彩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革”期间,朱彦林和陈学兰夫妇饱受非难,他们创作的“还我河山”岳飞塑像,在湖南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赛获得一等奖,可是回家后被县领导批评,关押了17天。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逐渐重视古建筑保护,朱氏彩绘逐渐恢复、发展。朱彦林夫妇带着两个徒弟整体修复了河南嵩山中岳庙、河南汤阴岳飞庙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创作了“湖北木兰山木兰将军群组”、“广东肇庆鸿云寺”等泥塑、彩绘。

朱彦林7岁就跟着父亲朱培修学活,并不局限于朱氏传统的技艺,而是广投名师,吸取别人之长。“父亲让朱氏彩绘达到了顶峰,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南有武当山负责彩绘设计施工的李二彦,中有在河南彩绘界的领军人物程伟、潘国军、张俊奇、赵武建等。目前全国从事朱氏彩绘技艺的有三四百人。更让人佩服的是,父亲泥(塑)、壁(画)、彩(绘)全活,他去世后,我们在泥塑上很难达到他的水平。”

B

一脉单传

在朱氏家族的彩绘技艺传承上,有一个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的女人,她就是陈学兰。 1987年,在郑州城隍庙进行彩绘施工的朱彦林,被河南省文物部门以收文物的形式从确山县二轻局工艺美术部特招到该研究所。结婚后便跟着丈夫朱彦林学彩绘的陈学兰,这一年放弃工作,跟着丈夫全身心投入到彩绘事业中。天妒英才,一年半后,朱彦林去世。

“父亲英年早逝,如果不是母亲把师兄弟们凝聚在一起,朱氏彩绘将会陷入困境。”朱长存说,关键时刻,母亲挑起家族重担,为朱氏彩绘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她亲自披掛上阵,长年在一线工作,修复了河南大量的国家级、省级文物古建筑;2004年,67岁的陈学兰接到通知,带队负责郑州文庙的彩绘工程,精美的二十四孝图由此而在文庙活灵活现。

而朱长存成为掌门人的经历更是神奇。朱长存青年时参军入伍,后从医20多载。2002年前后,眼看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作为朱家唯一的男丁,朱长存放弃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开始投入到彩绘中。

“压力很大,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毕竟自己当时已经40岁了。”朱长存说,为了更好地传承朱氏彩绘,他把自己关到房间临摹父亲的小样。“坚持了一年。做梦都是画小样。”一年后,当朱长存画了龙给母亲看时,陈学兰惊呆了。“我当时都不敢相信,他是军人出身,多年从事医疗工作,从未学过设计、画图,我在旁边看着他一会儿画了四五张,比我那些学了多年的徒弟画得还传神,后来把图样交给研究所领导时,一口肯定是他父亲朱彦林画的。”

除了刻苦学画,想来朱长存也遗传了朱氏家族在彩绘上的天赋,而这种天赋同样也出现在朱长存的子女身上。

“我女儿19岁,郑铁六中的美术生。在绘画上,她有着更远大的理想。儿子朱艺,今年15岁,他现在都没有心思上学,特别喜欢去工地,现在画的小狮、小狗等也非常漂亮,栩栩如生。我计划让他当兵,磨炼一下他的意志,等将来时机成熟,再传授技艺给他。”朱长存说,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必须把学习搞好,将来从事彩绘这一行时,才能对得起每一处古建筑,不辜负祖宗留传下来的精湛技艺。

百年不传的独到之秘

历经五代人精心培育的朱氏家族,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特点,一脉相承至今。朱氏彩绘之所以今天名扬四海,在国内享有盛名,是因为其有着百年不传的独到之秘,尤其是“沥粉焊线”工艺。朱氏彩绘的“沥粉焊线”工艺堪称彩绘中的绝活,能在几厘米的纸和木板上沥出头发丝般的云龙和花鸟异兽,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

朱长存特意让记者用手摸一摸他们用沥粉、焊线工艺绘制的云龙小样,金色的边框鼓出,像是焊上的金边,金箔、顏料、桐油等混合而成的沥粉,用专用工具挤出,厚薄不一的图案就有了立体感。 不仅如此,朱氏彩绘在泥塑、壁画造型及施工艺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如其在泥塑武像固定盔甲衣饰方面用9个吞头在头、脖子、腰等9个部位及用麻线、铁丝在18个地方把衣服扎起,固定衣饰形状,俗称“九吞十八扎”;佛像衣纹中的“兔耳折”、“棉油松香製眼球”等传统技艺手法更是不传之秘,雕塑出的泥塑立体感很强,神形兼备,走近雕像让人有种被透视的感觉。

除以上这些独特的工艺手法外,朱氏彩绘还讲究根据不同的建筑、场合绘出不同的图案,比如河南的太昊陵主要建筑画龙,而女媧殿主要画凤,关帝庙主要画“关公挑袍”,岳飞庙主要画“八大锤”等,得到国内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可及肯定,已故国家文物局原高级工程师祁英涛,在1984年看过郑州城隍庙的彩绘和中岳庙的镇殿将军泥塑后,挥笔题词“”;原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馆长、高级工程师马瑞田题词“五代世家”、“巧夺天工”。

棉油松香制眼球

只有两人会做

2008年汶川地震后,位于江油的李白故居受到了严重破坏,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秦曙光亲自点将带队,由朱氏家族完成对受损文物的修缮。这项工程繁琐复杂,其中包含的整体彩绘、油饰、吊顶等工程对维修者要求甚高。朱氏家族凭着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施工工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化厅等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从蜀地归来后,全面接管朱氏彩绘的他,为朱氏彩绘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从覆盖到保护,从创作到修复。

“多年来,朱家为湖北黄陂木兰山、武当山、河南登封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淮阳太昊陵、少林寺、白马寺、郑州城隍庙、浚县大佛等多处风景名胜古建筑进行了彩绘、塑像、上彩等工作,受到了国内古建筑界的高度评价。如今,朱氏彩绘的前辈们所创作的朱氏彩绘作品大部分已成为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作品已度过了几十个春秋,部分出现了龟裂和破损,修复这批文物,还必须用朱氏彩绘的手法才能完成。”朱长存说,他们现在拥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证书。

朱长存告诉记者,其父朱彦林1982年收的徒弟基本都已迈入50岁门槛,不再适合高空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建筑越来越受到保护,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彩绘专业人才,“彩绘是个苦活儿、累活儿,挣钱又少,很多年轻人不再拜师学艺,现在能做出设计小样的只有寥寥数人,多是学一两年便因为太辛苦就放弃了”,这极大地限制了祖传手艺的继承发展。如朱氏彩绘的“沥粉焊线”工艺、泥塑武像的“九吞十八扎”、佛像衣纹中的“兔耳折”、棉油松香制眼球等工艺目前只有两人能做,已到了濒临断代的地步。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据了解,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了保护与传承朱氏彩绘艺术的任务。他们通过全面普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朱氏彩绘作品小样,出版了朱氏彩绘专著《河南朱氏彩绘》,以使朱氏彩绘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除此之外,朱氏家族还积极到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进行展览展示,现已筹办朱氏彩绘培训基地并建立1个朱氏民间彩画生产保护区;与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联合建立《朱式彩绘保护名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