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警方提醒:
右转易出现视觉盲区
还未正式通车的沈北路
又出车祸
乡亲们都称她为“坚强奶奶”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4个子女走了3个,活着的一个还有尿毒症
老伴瘫痪在床,不能自理
生活重担全压在67岁的余荣花肩上
她渴了不舍得买口水,做饭不舍得用煤
乡亲们都称她为“坚强奶奶”

4个子女走了3个,活着的一个还有尿毒症

老伴瘫痪在床,不能自理

生活重担全压在67岁的余荣花肩上

她渴了不舍得买口水,做饭不舍得用煤

年仅18岁的儿子吴俊峰患了尿毒症,走了;24岁的大女儿吴喜风也是尿毒症,去了;二女儿吴改风呢,还是尿毒症,别了。3个孩子的先后离世,让巩义市米河镇支石村的余荣花老太太,在短短几年里可谓尝尽悲欢离合的滋味。

已过了花甲之年的她,做梦也没想到,唯一的小女儿吴雪风竟然也跟尿毒症扯上了关系。老伴吴定国因伤心过度,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接二连三的不幸和打击,并没有将她打垮,她用柔弱的身躯独自撑起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记者 石闯/文 周甬/图

“尿毒症”撂倒全家

四个子女已经走了三个

昨日上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1号病房楼2楼19病室,67岁的余荣花专心帮小女儿整理床铺。她的女儿正在一楼的透析室做透析。

自从2010年10月小女儿吴雪风因为患了尿毒症住进来之后,这个病室也就成了她的“家”。拿药、做饭、洗衣服、叫医生,跑上跑下,余荣花累得气喘吁吁,忙得不亦乐乎。

家住巩义市米河镇支石村的余荣花,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贫,但因为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农家院里也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不料好景不长,一个个厄运接连袭来。

1992年4月,18岁的儿子吴俊峰不幸患上了尿毒症,紧接着大女儿吴喜风也步其后尘,染上尿毒症,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们还是相继离世,让老两口伤心了很长时间。

然而在1997年的一次体检中,二女儿吴改风也被查出患了尿毒症。她和老伴东拼西凑、变卖家产,举债10多万元给女儿治疗,可到了2001年,28岁的吴改风还是走了。

连续8年烧饭不用煤 每月“两头”跑,谁都离不开

2005年,余荣花的小女儿吴雪风也患上了早期尿毒症。辗转了几家医院后,在市七院开始了“透析”生活。

60多岁的吴定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郁郁寡欢。2010年末,他突然病倒了,患上了脑梗塞,瘫痪在床,吃喝拉撒不能自理。

刚开始,余荣花也是长吁短叹,可住院透析的女儿怎么办?卧病在床的老伴谁来管?身材娇小的余荣花将眼泪擦干,开始东奔西跑,独自一人挑起了重担。

“家里太困难了,父母外面还欠了30万的窟窿。俺妈不容易,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吴雪风边说边抹眼泪,“两头跑很累人,再累她都不舍得买瓶水喝。”

过惯了穷日子的余荣花,很知道怎么省钱。8年来,她做饭从未用过煤,都是上山拾柴火烧,为省电也从未看过电视,出门时兜里总揣着干粮,饿了就啃点。平时一些农活儿,她也总是见缝插针地干,变卖的粮食也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每次从村里去医院,能不坐车就不坐车,天黑了,她还行走在山路上,但在女儿和老伴面前,从未叫过一声累。

“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 乡亲们称她为“坚强奶奶”

余荣花的不幸遭遇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理解和同情。不仅自己所处的村里、乡镇,还有县里、医院,民政部门、各级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都给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共为她募集了13.2万元。这些援助,极大地缓解了她的困境。

“女儿做透析两年多了,花销巨大,每个月花费七八千块,我们又没固定收入,如果不是政府部门和大家的帮助,女儿肯定活不到今天。” 余荣花说,一些陌生人总是向她手里塞钱,或送东西,她的心里暖暖。

余荣花说,这么多热心人的鼓励和帮助,点燃了她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她决定不管多么困难,也要照顾好老伴和女儿,她经常安慰女儿,“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

据市七院肾内科主治医师王琳介绍,像全家4个孩子都患尿毒症这样的情况还是很罕见的,具体原因也不好说。目前,吴雪风的病情比较平稳,但是透析不是常法,她急需做一个肾移植手术,费用二十七八万。

“余荣花在我们村子里为人很好,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能挺住压力,的确不容易,很佩服她。”巩义市米河镇支石村村委会主任吴满长说,乡亲们都私下称她为“坚强奶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