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2版:艺术鉴赏 2012年度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2/2013-02/02/C12/20130202C12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根生:笔精墨妙 意境高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根生:笔精墨妙 意境高远
天界子民 190cm×120cm
夏天的树荫
飞雪惊艳 90cm×180cm

□薛永年

王根生

1963年生于江苏徐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盟盟员。河南省美协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画家,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8年就学于江苏省国画院;1994年获“首届青年国画家”大展新人奖;1999年《天国之梦》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1999年《山前阳光山后雨》获“99澳门回归全国中国画大展”金奖;2001年《朝圣者的聚餐》获“全国首届工笔重彩画大展”学术奖;2002年《春寒》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学术奖;2004年《天界子民》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大展”银奖;2005年《朝露》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邀请展”金奖;2009年《和谐西藏》参加“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和谐西藏》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河南展区一等奖;2012年《等活》参加“为农民工塑像”全国美术作品展。

在王根生的作品中,最能引起其深层记忆的,还是那批表现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不仅让人欣喜地看到了其作品内在博大的生命力,还让人看到了他向绘画难度挑战的毅力,他以自身的努力寻求中国工笔画所能达到的绘画高度。

王根生向人物精神层面挖掘的动向,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探寻的轨迹,事实上他已完成了其绘画道路上的美学转型。从开始关注身边的一人一景、多人一景的小世界,已过渡到关注人类精神层面的大世界。这条成功的路,恰是一条在美术界被称之为艺术创作要回归本位的坚实的现实主义阳光大道。

在我国的国画创作领域里,人们还能清晰地记起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矿工》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他们都是以写带工的水墨作品。但从绘画种类上来说,完全以工笔画表现此类现实主义的大作品,几乎没有被人看到。在国画的作品类型里,写实主义题材的工笔画,无疑已成为一个学术空缺。原因很简单,创作此类题材,有着很大的技术难度。难度来自于它的历史根源,大家都知道,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代,随后历代也出现过画工笔画的能手,但其发展的轨迹一直是走下坡路的。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工笔画专业,那时此专业自然也成了稀有专业。画工笔人物又是难上加难,章法陈旧、程式老化、费时费力。在表现形式上,容易一成不变,甚至千年不变,千人一法。在笔墨技巧和表现形式上革新不易,尤其是在表现现代人物方面,更无章法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时候,才能体现出一位艺术家的价值及非凡的创造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作体系,为后人享用。王根生近年来的多幅作品,在此方面已有重大突破,在中国工笔画领域里,在技术难度上较前人有了明显的质的超越,在题材的表现力度上也有了相当的宽泛性,达到了在此路途上探索的一种新高度。

通过多年的努力,王根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有共目睹。

表现西藏的绘画作品很多,但在国画作品中,让人兴奋的作品还较少。对于国画创作队伍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精彩的工笔画作品尤其少得可怜。王根生的《朝圣者的聚餐》、《天界子民》、《天国之梦》等一批作品,正填补了工笔画表现大题材现实主义作品的学术空缺。这几幅作品都是以西藏为题材,对藏族群众的生活进行了精心和精到描绘。

近年来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收藏家欢迎,是因为他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他把工笔画的精髓理解得很透彻,同时又把绘画中的多种可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根生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西藏高原的切身体验,使他对人生又多了一份情感。作品忠于现实、忠于生活、忠于内心情感。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才使得王根生有那么多的力量在喷发,在其绘画中,用自己血液中流淌着的经验去描绘藏域风情,流露出属于自己对人类关爱的生命意识,显示其独立的艺术品格以及对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渴望。

王根生还是一位多面手,除了宏大场面的巨作以外,还是一位写意画高手,从这些写意不同类型的题材及作品的尺幅中可以看出王根生最真实的艺术个性,笔精墨妙,意境高远,情怀真挚。在其小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收放有度、驾驭笔墨的技巧,而其表现的绘画题材上,从不做无病呻吟,了解现实、关注现实,从自身出发,从本土文化出发,才能实现中国画的市场转型、学术转型,在这个转型大潮中,王根生是一位有力的推动者。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