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国总理足迹 河南情怀 之 1998年7月开始,李克强到河南工作。为开启城镇化探寻新路,李克强大力推动郑东新区建设,一改普遍存在的“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和单一产业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郑东新区的建设,为全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了示范。7年间,河南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准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新华社下属杂志《瞭望东方周刊》,昨发表近20000字长文《大国新总理成长史》,有约3000字篇幅讲述李克强在河南足迹。 寄语河南 河南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奋力去实现中原崛起,努力使河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河南是充满生机的,也是大有希望的。 2010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河南调研时说 “新鲜”研讨会 李克强安排,列50个调研题目 1999年初的《领导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记录了李克强到任河南半年后召开的一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研讨会”。 这篇文章说,由省政府出面召开研讨会,本身就是件新鲜事,会议的组织运作更有特点:一是形式简单,没有会标,未请记者,没有惯常的程式和“过门儿”,厅局领导每人领到的材料袋足有几斤重,那是几十个单位近两个月来调研的各类研究报告。而会前的调研由李克强主导安排,有关部门列出了50个调研题目,要求必须用数据支撑观点,把存在问题和调整方向找准。二是领导“到位”,代省长李克强、副省长张以祥“一坐到底”,边听边记,不时插话,参与“研讨”。 这种被一些地方干部视作“新鲜事”的调研方式,对于李克强来讲,是一种专业习惯、专业方法。 主导“十五”规划 自己摁计算器,测算产业拉动力 2000年下半年,李克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主导了河南省的“十五”规划编制工作,从而梳理、确立了河南面向未来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据知情者回忆,在他的办公室、省政府会议室或是出差开会的临时住所,他经常会同有关人员,自己摁着计算器,测算着什么产业会对全省拉动性最大,会使一些资源枯竭的城市繁荣起来;摊开地图,描画着铁路、高速公路的网架结构。 从酷暑难耐的盛夏,到大雪拥门的冬夜,用他的心血编就的规划,至今仍是河南的战略导向和战略重点,特别是他提出的两高战略——“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在带领河南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同时,不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放大版实验吗? 绘发展蓝图 构想新型城镇化,提“中原崛起” 1998年,李克强赴任河南。当年河南的城镇化率只有20.8%,仅高于西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000年,时任河南省长的李克强在组织研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把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带动河南跨越式发展的问题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举措的关键,在于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2002年12月24日,李克强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想。要求推动数以千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数以千计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省整体发展水平。 2003年,他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加以实施,这为河南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也成为国家后来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004年12月12日下午,当李克强在河南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发言刚落,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见状,李克强做出了停止的手势,这个手势成了李克强留给河南最后的符号。 就在李克强离开河南的第四天,时任河南省长李成玉在省政协常委会上通报说,2004年,河南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预计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将跨上8000亿元的新台阶,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美元。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克强已为河南下一步发展定好了大调子。 本版文字由记者王继兵、袁帅撰写,部分内容据《瞭望东方周刊》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