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国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机场由防爆墙、检查站包围
0320dfgg
f1211gbth
f0225pft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梁有昶:2013年起驻巴格达分社
机场由防爆墙、检查站包围

走出机场,我没有看见接机的热闹人群,这是因为现在的巴格达国际机场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允许社会车辆进入的机场。伊拉克政府担心恐怖分子会用汽车炸弹袭击机场,采取特殊安保措施。除有许可的车辆,一般的车不能开进机场接人。

取到行李后,人们首先要乘坐免费大巴前往几公里外检查站,在那里换乘出租车或者其他车辆离开。

坐大巴离开机场时,我发现偌大的机场停车场空荡荡,长满野草。事实上,整个机场方圆几公里内都由防爆墙、检查站包围,除防止汽车炸弹袭击,还要防备恐怖分子使用肩扛式导弹袭击起降的飞机。

伊战初期,新华社记者进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是战争期间唯一常驻伊拉克的中国媒体。以下这些文字是一些记者对那场战争和那个饱受战乱蹂躏国家的一些深切感受。

张宁:2011年至2013年驻巴格达分社

“民主就是不间断地供电”

这里没有变得更好,亦没有变得更坏。

美国人曾声称要在这里建造中东民主自由的样板,但今天的伊拉克人会嘴角一撇,告诉你:“民主就是不间断地供电。”

安全威胁、官员腐败和不作为折磨伊拉克人日常生活。即使在首都,市政供电平均每天也仅有六七个小时。各种型号发电机几乎是所有公共和私人场所必备之物。

常年习惯于听到发电机轰鸣声,使我如今在北京五环外的宁静夜晚里无法入睡、夜夜失眠。

在世界其他角落,人们正为捍卫自己更高级别的诉求而努力。但在伊拉克,人们所需要的权利除了不被杀戮、有工作、有食物,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供电。这就是此处最需要的“民主与自由”。

闫珺岩:2006年至2007年驻巴格达分社

战地日记里的700多个“正”字

2006年至2007年,一名中国使馆朋友和我同住底格里斯河畔曼苏尔酒店,用画“正”字的方式记录他听到、看到乃至经历的爆炸和枪战次数。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交给继任者的战地日记,密密麻麻写着700多个“正”字。

我的记忆里还有从法庭走向绞刑架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有在记者会上听到爆炸声一度惊慌失措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有被人扔鞋时闪转腾挪还一脸无辜的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在荷枪实弹的美军注视下踢球的伊拉克少年……

李骥志:2003年至2005年驻巴格达分社

蓄起胡须,围起头巾,装扮成当地人

被派往伊拉克时战争依然打响。

沿“死亡公路”,从安曼驶向巴格达。我们选择傍晚出发,凌晨到达。这是零散武装人员最不活跃的时段。

那个夜晚,我没合眼。首席记者邵杰坐在汽车前排,也没合眼。司机是约旦小伙子,一直用手机低声聊天,像是打给女友。除此之外,只有车身颠簸的声音。

路过“抵抗之都”费卢杰时,我看到美国大兵在伊拉克人开的商店里买东西。不过,这种悠然自得的场景很快就被惊慌和恐怖所取代。

众多武装团体举起反美大旗,“斩首”录像在网络上传播。美国兵躲到伊拉克军警身后,再后来,索性待在军营里不出来。在街上巡逻的,是他们花巨资培训和装备的伊拉克安全部队。

武装人员抓不到美国兵,开始抓外国人。西方人、东方人……凡是能找到借口的,武装人员都以“反美”为由挟为人质,作为募资的筹码。

我们起初在车身张贴醒目的英文标识“China Press”(中国媒体),意在告诉美军别冲我们开火;后来,又贴上阿拉伯文标识,提醒各类武装人员,“中国没出兵,别来抓我们”。再往后,我们把标识全撕掉,留起长发,蓄起胡须,围起头巾,装扮成当地人。这招好使,尤其是出城采访时,几次在检查站骗过武装人员。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48579 2013-03-20 00:00:00 三 机场由防爆墙、检查站包围KeywordPh梁有昶:2013年起驻巴格达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