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遏止恶意报考须打破公务员“保险箱”
民生政策的确就该帮“穷”不帮“懒”
“三公”浪费
是谁的责任
“气改”
不应漠视
民生诉求
当官即不许发财
sgym33131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遏止恶意报考须打破公务员“保险箱”

遏止恶意报考须打破公务员“保险箱”

□毕晓哲(石家庄)

刘国梁、章子怡、范冰冰……在今年的江苏省录用公务员笔试报考中,出现了这些明星的名字,难道他们也来考公务员?昨天,南京市公务员局通报,这都是一些人制造出来的闹剧。其中最恶劣的是,为了减少考试竞争对手,居然编造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恶意多次注册报名,造成某职位报考人数爆满的假象以吓退其他考生。

(3月25日《现代快报》)

对于这类挖空心思的作假式报考公务员,需要从制度设计上堵住漏洞。一般而言,不外乎采取几种更严谨的制度性防范手段:一是尽快实现公安机关户籍信息与公考机关报考信息联网,防止个别“胡编乱造”的姓名注册。二者,加大恶意报考者的违法成本。与报名收费挂钩,加大惩戒力度等。三是采取更严谨的防范举措。

不过,在笔者看来,随着“国考”报考竞争的日趋激烈,造假手段的翻新,一些单纯的技术性手段越来越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堵漏”越来越难将成为常态。因此,转变单纯从考试环节方面“堵漏”,不如从根本上改革公务员机制自身。公务员机制目前是一个“严”进“难出”的现状,考上了公务员如同进了保险箱,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如果公务员淘汰机制是良好运行的,即使“第一次报考”“混”进了无良人员,在后来的岗位考核、各类年终考核、政绩考核等诸多方面是严格的,是可以正常“淘汰”的,这些混进来的“东郭先生”也就没有了市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50203 2013-03-26 00:00:00 二 遏止恶意报考须打破公务员“保险箱”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