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7日25℃,3月25日12℃,3月26日11℃、3月27日24℃……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3月郑州的气温变化,“过山车”再恰当不过。时而仿佛入夏、时而如入寒冬。3月,在给市民带来刺激的同时,也让身体大呼“伤不起”。昨日记者从省会几家医院了解到,气温的忽高忽低让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起来。这其中,老人、儿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史、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更是首当其冲最先“中招”。为此专家提醒,早春寒,让身体温暖、通畅最重要,后脖子、肩膀、肚脐、膝盖、脚心这身体五大“风口”一定要暖好,老人、小孩、体寒者不妨多“捂”几天。记者 刘书芝 发现 A 温差大三类人最“受伤” “这段时间,心脑血管病及中风患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记者从郑州市中医院了解到,由于无法适应气温的变化,不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血管扩张收缩失调,一些病情严重的,甚至出现了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情况。 对此,河南省中医院传统医学治疗中心武月萍博士分析认为,往年春季郑州风比较大,今年除了风大,温差波动也大、气候特别寒冷。“寒冷、温差大,可使所有年龄段的人患上身体靠上部位的疾病,如头痛、头晕、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老年人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关节炎等慢性病;女性还容易出现痛经、经期推迟、情绪波动大等状况,抑郁、多怒;小孩脾胃还容易受伤害,出现消化道疾病,如呕吐、胃口差等。” 武月萍博士说,中医认为,所有感冒都是外邪风寒侵袭所造成。在暖和的环境里,人的毛孔是张开的,突然接触冷空气,抵抗力好的人毛孔会马上收缩,挡避风寒;而抵抗力差的人一般做不到这一点,起夜着了凉、外出受了寒,都会让身体在忽冷忽热中受寒邪或风邪的侵袭而感冒。“昨天还接诊了两名患者,小孩子感冒并不严重,但却呕吐,不愿进食。另一位老人最近心情波动一直较大,这些与温差大、气候寒也有很大关系。” 分析 B 防寒应护好身体五大“风口” “所以市民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及时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保护好后脖子、肩膀、肚脐、膝盖、脚心这身体五大‘风口’。”武月萍博士提醒说,“中医认为,这五处穴位就像人体的窗户,如果没有关紧,风邪、寒邪最容易从这里乘虚而入。一些对寒冷刺激比较敏感的人,总会感觉从这些地方“嗖、嗖”进风,从而常会把这几处捂得严严实实。生活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感觉很冷,但脖子上围个围巾后突然感觉暖和多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春寒时节出门,不妨穿高领衣服或在脖子上围个围巾,以免颈部风口受袭,连累颈椎出现不适症状。” 而对于女性来说,美丽“小短裙”这季节最好少穿,以免关节受凉,招来关节病。 提醒 C 后背“凉飕飕”赶快捂 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春季养生法,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也显得尤为重要,而“春捂”可谓传统的养生之道。 在专家看来,“春捂”就是在春季乍暖还寒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而要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在武月萍博士看来,“春捂”要“捂”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尤其是老人,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易遭受风寒侵袭,导致伤风感冒加重颈椎病的症状。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寒多自下而起。“捂”好下半身,是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早上出门如果感觉有凉意,就要及时添加衣服,以让身体有热乎乎的感觉为宜。如果感觉后背“凉飕飕”,说明寒气已经侵袭身体,抓紧捂的同时,也可以借助热水,热姜水或热艾水泡脚的方法,让身体尽快找回“温暖、通顺”的状态。 “‘寒’易让人不温暖,‘温差大’易导致身体不通畅,而在中医看来,身体应激反应造成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不温暖、不通畅造成的。”武月萍博士说,“早春养生,其实就是养好身体的‘温暖’与‘通顺’。”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